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本来并不是一个问题。自古至今,我们的老祖先一直遵从的子时划分方法都是晚上23点以后为子时,但是在明末清初,因为钟表的传入,以及西洋历法的传入,有一些命理界学人认为应该以凌晨零点为两日的区分点,所以就有了晚上23点到0点之间的时间到底要划分到哪一天的问题。
晚上23点到0点之间这段时间到底要如何划分的问题,困惑了很多人。有一个网友因为这个问题的困扰已经找过我多次,虽然我“全力”的表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仍然解决不了她心中的疑惑,所以我就写这篇文章来对她的疑问做一个解答八字算命子时,也试图向大家阐述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八字应该遵循传统,以晚上23点做为第二天子时的开始。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老祖先在定子时的时候,有其自己的考虑,而非盲目的划定。
子时之正,是晚上0点,为每日之至阴;午时之正,是中午12点,为每日之至阳。从0点开始,至阴之气逐渐减弱,阳气开始增强;从12点开始,至阳之气逐渐减弱,阴气开始增强。因此,子午两个时辰,是阴阳二气的分隔点,这一点古人是非常清楚的。即使没有西洋传入的钟表,古人也是知道子为夜正,午为日正的,因为这用一根木棍就能测算出来的(日晷的原理),那么古人为什么不以12点为午时的开始,0点为子时的开始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重视“阴阳的变化”,时辰的划分也是遵循此原则。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气”(其实应为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阴阳二气在转化的过程中,不是猛然转化,而是存在着一个过程。春夏秋冬,冬天为至阴,夏天为至阳,而春天则是由阴转阳,而秋天则是由阳转阴。所以在“太极图”中才有了“少阴、少阳、老阴、老阳”的区别,这是先人的智慧,它代表的是“逐渐的”变化,而不定“风卷残云”的骤变。
就每一天来说,中午12:00虽然是阳气最盛之时,但是这个盛的阳气是有个变化的过程的,12:00是阳气的最高点,但是要达到这个最高点,却要有一个阳气上升的过程,之所以将午时定为中午11点到13点,是因为从11点开始,阳气开始往至阳发展,这是进气,到13点,阳气已经衰减到一个程度,这是出气。而11点到13点这个区间上,进气和出气的“量”是相等的(见下图的曲线)。
因此,在11到13点这个区间内,阳气遵循“弱→强→弱”这样一个变化过程,这跟阴阳五行的“变化”理论不谋而合。对于子时也是一样(见下图),阴气在凌晨0:00达到极限,所以子时为至阴,但是这个“至阴”也是遵循“弱→强→弱”的变化的,所以将23点开始定为子时。可见,十二时辰的划分,并非是单纯的用来标记时间,而是考虑到了气的旺衰变化,是一个“区间”的概念,是个范围,而非“24小时制”的“点”。
我们以一个八字为例来说明子时的划分。命主出生于1995年5月19日23:15分,那么他的四柱干支要怎么确定呢?首先,23:15,已经超过23点,因此在第二天子时。1995年5月19日为庚戌日,则下个日期是辛亥日八字算命子时,所以命主的日时干支是辛亥日的子时,根据五鼠遁原则,辛亥日的子时为“戊子”,所以他的四柱干支排布如下:
“神仙难断子时八字”,这是大家的共识。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子时进气和出气横跨两天的原因。明代的万明英在《三命通会·论时刻》中,引述古人文献,将一天十二时辰分为“百刻”,一个时辰分为八个“大刻”(一刻15分钟),两个“小刻”(一个小刻是一小时)。在推断八字时,不仅要看出生时辰的“正气”,还要看上个时辰的“余气”,以及下个时辰的“后气”。
“时有八刻,初正之气不同。初者,其朔气也。正者,其中气也。故用时之法,每用其正。若癸子下四刻,艮为丑下四刻,以其得天干之正气焉。若初则带先时之气,末占后时之气,况夜半不分其日,顿差子亥中间,厥时难定。除初正四刻,余六刻之间,或阴晴倏忽,寒暖迥别,人之生时,果得其当也耶”(《三命通会·论时刻》)。万明英认为,半夜子时,横跨两日,所以要分四刻,定进气和出气,因为进气为前一日,而正气为第二日,所以要准确判断此类八字就有相当的难度。就比如上面八字,除了要考虑辛亥日的子时,也要同时考虑庚戌日的亥时,这是因为子时不但有第一天的余气,还有第二天的进气,是两个气同时存在,这就是子时八字难断的原因。
不管是从阴阳五行,还是从区间划分,都应该以当晚23点为第二天子时的开始。这是因为从子时开始,是第二天的气开始进入,而第一天的气开始消退,它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节点,而子时的划分是高度的概括了这种变化,体现了阴阳变化的动态过程,是非常合理的。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 |西风独醉探讨命理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请大家关注我,和我探讨命理知识)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