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 > 周易哲学 > 正文

    《易经》不满的三个方面,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

    2023-05-03 15:07 标签: 杨振宁 易经 科学 国学 道德

    说到《易经》,很多人都会莫名其妙地肃然起敬,因为这部经典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确实过于“高深莫测”了。当然,从古至今的“易学家”不计其数,易经的思想贯穿了儒释道三家,它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但是,《易经》到底讲了什么呢?不管是《连山》、《归藏》还是《周易》,它总要有一个核心思想吧?但现实很遗憾地告诉我们,即便千百年来易学家层出不穷,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指明易经到底讲了什么。

    “六经之首,大道之始”,《易经》的处境与《老子》一样尴尬,讲不清道不明导致了后世的无限争论。推崇者以为其是至宝,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用易学来解释,而且能够指明具体的出路;但反对者却以为这是胡扯,认为这不过是祖先留下的文字游戏,它这种含混无逻辑的行文,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杨振宁先生便属于后者,他对于《易经》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认为其属于“毫无逻辑的胡扯”,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周易哲学 傅佩荣_哲学与周易_中国哲学周易方向

    杨振宁先生是近代物理学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并不低于爱因斯坦,同时他也是一位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爱国科学家。

    但是,杨振宁先生提出了相当有条理的理由,作为他认为《易经》“毫无逻辑可言,阻碍科学发展”的论据。

    以上,便是杨振宁先生对《易经》不满的三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哲学”、“文学”(包括语言)、“道德”(包含审美)等领域,可以说基本上就完全否定了“六经之首”。

    中国哲学周易方向_哲学与周易_周易哲学 傅佩荣

    当然,杨振宁先生所提出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未必全对。

    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于“合”、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于“分”,所谓的“合”其实指的是归纳能力,而“分”则是演绎能力。前者是将有限现象归到一点,更注重经验和感官;而后者是将一点推到无限,更注重逻辑和推理。

    《易经》的核心点在于“解释一切”,也就是将现实的事物分门别类、然后高度抽象成符号,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而西方文明则不然,他们更注重逻辑推理而非归纳总结,故而近代科学的萌芽诞生在西方,而中国包括整个儒家文明圈都无法孕育出科学。

    对于这一点,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易》能够解释一切、但它无法指出一个方向,站在杨振宁先生的角度来讲,它确实是“毫无逻辑的鬼扯”。

    解释一个东西是很简单的,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难,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中,科技、科学都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它的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很多时候都只需要“解释问题”,但“解决问题”有着另一套办法。

    这并非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西方固然有着落后的时期,但在短短的百年内,欧洲这样的弹丸之地就成为了近代科学的摇篮,催生了辉煌璀璨的现代文明,其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我们应当看到他人的长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换句话说,笔者从来都不认为有任何一本书是完全正确的真理,它必然有时代的局限性。

    当然,杨振宁先生在文化语言以及道德审美方面的评价,是不大客观的,他忽视了宏大的历史背景。

    中国哲学周易方向_哲学与周易_周易哲学 傅佩荣

    很多人吹捧中文世界最难、最优美、最准确等等,其实有些“自卖自夸”的意味,中文历史悠久、从未断层、绵延至今,这的确是不错的。但中文的难点在于字形和读音,并非是语法,中文的准确性也不高,至于优美则是见仁见智的。

    中文的确是存在一些“毛病”的,这是客观的事实,世界上也不存在任何一种完美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缺陷和优点。但中国文学和语言产生缺陷的原因,并不能完全推到《易》身上,虽然它深刻地影响过中文。一门语言的形成、发展、定型、演化,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说哪一个人、哪一部书完全影响改变了一种语言。

    至于道德审美,则更是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大江大河孕育出的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催生出的道德审美观念,自然与西方或是游牧、或是海盗为主体的文明截然不同。这两者也不具备什么可比性,到底谁的道德观更合理、审美观更高级呢?笔者以为讲不出一个头绪来。

    总而言之,杨振宁先生对《易》的评价,有着客观合理的部分,也有着较为主观的偏见。当然,这也仅仅是笔者个人的看法,民间以及学术界不同的声音也很多。

    中国哲学周易方向_周易哲学 傅佩荣_哲学与周易

    有支持者就极度赞同杨振宁的看法中国哲学周易方向,认为他说出了自己不敢说的事实,《易》等一系列书籍和思想,是阻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根本源头。

    它们的的确确是“毫无逻辑的胡扯”、是“似是而非的归纳”、是“简单线性的辩证”、是“主观经验的整理”,所以“易学”的研究应当放一放甚至是摒弃,不要再从故纸堆中找寻所谓的“智慧”。

    但反对者则对杨振宁大为鞭挞,认为其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2004年,杨振宁在清华与王蒙等人展开座谈会)大肆批判传统经典,是夹杂着无知与傲慢的别有用心。也有人认为杨振宁说得未必全对,毕竟“隔行如隔山”,他走马观花一般地阅读《易经》,得出的结论未必就可靠。

    还有一类人则出于中立,他们一面拿出了“李约瑟难题”去反驳狂热的易学爱好者以及专家中国哲学周易方向,一面又以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的观点去反驳杨振宁,认为其提出的观点过于片面。总而言之,杨振宁先生提出的看法至今依旧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支持他的人和批判他的人往往各执一词,在网络上争得不可开交。

    哲学与周易_周易哲学 傅佩荣_中国哲学周易方向

    笔者呢,还是比较赞同杨振宁先生的观点的,当然,他的部分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就“易经的核心在于归纳”这一点来说,本人是同意的。并非是说中国人没有逻辑、不懂逻辑,而是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不上逻辑,这是我们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情道德”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科学技术、理性思维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我们面对问题,只要能够解释就可以了,至于解决方法我们有另外的一套系统。一个过于较真、过于讲究理性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不大受欢迎的,我们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过日子不需要理性,只要懂“人情世故”就可以了。

    加上“官本位”的社会风气,这样的环境很难催生出近代的科学,这也难怪杨振宁先生说话不好听。

    “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都没有在近代中国诞生呢?”

    “李约瑟难题”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有人归结到历史、有人归结到思想,但总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杨振宁先生对于祖国还是有着深沉的爱的,尽管他本人漂泊海外多年,但那确实是无奈之举。

    哲学与周易_周易哲学 傅佩荣_中国哲学周易方向

    “爱之深,责之切”,杨振宁先生对于《易经》的评价未必完全准确,但笔者相信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事实上,科技与人文的界限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清晰,杨振宁等老一批的科学家,人文素养也是相当高的。如果有观看过他过去在清华大学的课程或者是讲座的读者,就一定能够明白这一点,这一批老科学家都是经历了磨难的。

    《易》到底讲了什么?事实上至今仍旧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占卜、谶纬、有人说是宇宙、哲学、有人说是管理、权谋,总而言之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有人说它伟大得不得了,也有人对其不屑一顾,但在种种分歧之中我们要看到一点,那便是近代的中国真的落后于西方,《易》没有救过我们。

    所以,笔者作为一个热爱文科的理科生,能够理解杨振宁先生的那种情怀,也熟知理科生对于逻辑与理性的执着。本人的坚决反对迷信和玄学的,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反而是一种障碍。

    对于杨振宁先生的看法,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务必要将心比心,做到文明、有条理、讲道理,而不是充满偏见的恶毒谩骂与嘲讽。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

    相关文章
    要想实现天人合一,我们先要学会尊重自然、

    要想实现天人合一,我们先要学会尊重自然、

    《周易哲理与天人合一的追求》其中,《周易》作为一部神秘的古典著作,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引导我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领悟周易哲理,我们才能把握世间规律,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之,《周...
    <strong>《周易》对我们的人生启示,不骄不躁</strong>

    《周易》对我们的人生启示,不骄不躁

    《周易》的形成时期大约在西周初年,是人类文明产生的经典,孕育着深邃的哲学原理和思维方法,历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历来被称之为“大道之源”,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更是中国...
    易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论

    易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论

    这就是易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易文化传统是在一系列的否定中积淀下来的肯定。直到明末,自然科学哲学的创立者、启蒙主义思想家方以智才正确地提出了“道寓于艺”的道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