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气候宜人、风光秀美,境内河流密布、阡陌纵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充满着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同时,天水是西秦之地,又是秦声的发源地,称秦州约有1700年。虽然秦腔吼遍陕甘大地,但在天水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依然流传着属于自己的戏曲——秦州小曲。秦州小曲又名秦州曲子戏,俗称乡土社戏,乡土气息浓郁,曲调悠扬,音色在欢快中流露出凄婉、热烈中折射出苍凉清苦的韵味。由此,南秦腔、北秦腔都由秦州小曲演变而来。
秦州小曲流传于天水市秦州区以南的娘娘坝李子园、平南、天水和汪川镇神话传说唢呐,尤以娘娘坝李子园的小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唱范围最为广泛。据《天水戏曲志》记载,秦州小曲创建时间为1851-1861(清朝咸丰年间),以陈旺所建的魁盛班演秦州小曲为主,后来发展为秦腔,扩充到城区、郊区及农村。小曲演唱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清代早期,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传承一段历史文化和文物故事,特别是继承了地方方言在演唱中的文化脉络,有历史价值,又有曲艺文化研究考古价值,被称为是中国秦腔、眉户戏发展史的重要参照,是西部戏曲史上的一枚“活化石”。
秦州小曲以演唱具有人文情节的剧目(折子或段子)为主,配以文、武、器乐组合而成的完整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曲目里反映了汉、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情节,基本曲调为九宫十八调,还渗入一些佛、道、音乐曲调,其曲调反映着淳朴的乡音乡情,曲调悠扬、优美柔和,流传下来的曲目约有七八十首(折、段),其中包含部分民歌,也保留一些社火曲儿,但主要演唱的以秦州小曲为主,它以历史故事、忠孝节义、婚姻爱情、尊老爱幼等为情节,以民俗实物做道具,地方方言道白,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
秦州小曲演唱时,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和弦乐,俗称文、武场面,文场面弦乐为主,有三弦、二胡、板胡、笛子,也有配以扬琴的弦乐以曲调为据,武场面以打击乐为主,早先使用四片瓦,后来常用干鼓、红鼓(抬鼓)、梆子、大钹、喜锣、钐子、碰铃、大锣、唢呐等。文武场面配合默契,形成优美动听的伴奏器乐。
秦州小曲大多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演义和爱情故事,如《花亭相会》《张连卖布》《李彦贵卖水》《赵匡胤送妹》《小放羊》《大保媒》等等,其表演形式也与秦腔表演差不多,既有田间地头、街口巷尾的即兴演唱,也有浓妆重彩、粉墨登场的舞台表演;既有独唱、对唱、齐唱、伴唱等歌唱形式,也有人物故亊道白和戏剧化的丑角。演出时,只要条件允许,就要配以文、武场面乐器和相应的服饰、道具,讲究舞台艺术效果。
卓人月说:“小曲为明代一绝,可与唐诗、宋词、元曲媲美。”冯梦龙说:“山歌系民间性情之响,逐不得列於诗坛,但它情真意切”。秦州小曲来源于山歌与民歌、性情之调,因而始终保持着野性趣味神话传说唢呐,风土人情。“小曲”出身的秦州曲子戏,千百年一直活跃在农村山野田园之中,自由浪漫地生存着,即兴抒情,意切情真,爱唱就唱,随意性很大。它是以山野为台,以痴心达情为趣,有唱有和,村夫民妇,老人小孩都可以唱,无拘无束,自娱自乐,唱性情爱恋歌,寓教于乐,教子相夫,礼仪孝道,等一切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生活中传唱。
戏里乾坤大,曲中日月长。传统的秦州小曲调韵有九宫十八调,代代都是口授心传,经过沧桑岁月的洗礼,有的早已失传,但近年来,经过李亮等人的收集整理,已达到36个调韵。由于秦州小曲唱出了许多百姓心声,因而时至今日,仍然吸引了不少爱好者。每逢村里婚丧嫁娶和四邻八乡文化庙会,小曲艺人都要应邀前往演出,就连每年的天水伏羲文化艺术节,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