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从颠覆概念开始:不一样的易经基础知识
周易易经 易传
周易也可以省略周字,直接称作易,是一篇文章,一篇小文章,本来只有爻辞,爻辞全文不足5000字,在今天打印出来也就是几页纸的文字。
没人会认为周易只是一篇几页纸的文章,认为是一本书,说一本书还不够,要称作一部书,说一部书还不够,要说成是一部经书、经典、典籍。一步步地地位越来越高,被誉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典籍,是中国文化原典,中国人的圣经,反正是把易经放到多高的位置都不为过。
把易或周易称作易经是儒家的功劳,是孔子《易传》的功劳。儒家把孔子圣人插手过的典籍称作经典,孔子为周易作过传,使得周易跟着沾光,也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列。儒家经典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在早期,周易排名并不靠前,慢慢地,地位越来越高,才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称誉。
说易经是群经之首有两层意思,一是形成最早,二是位于其他经典之上。这实际上还是抬高了群经的地位,在中国,群经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的著述,诸子著述远远够不上与易经同等高度。说是大道之源,是说诸子著述为大道之流,这实际上需要分辨周易天地六爻典籍,阐释和发挥易经内含与思想的可以称之为流,否则连大道之流都算不上。
阐释和发挥易经内涵与思想的只有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易传》。《道德经》是比孔子《易传》更为易传的周易的易传,是真正为归藏易立传的一篇作品。
孔子《易传》是孔子对周易是什么的理解与阐释,内容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篇,由于《彖传》《象传》《系辞》各分出上下篇,这样就有了十篇,故又称《十翼》,意为给周易添上了翅膀。按七篇算,是三只半鸟,只能按十篇算,是五只鸟,有十只翅膀。不是的,儒家的意思是说是孔子使得易经展翅翱翔起来,如果没有孔子,嘿,易经还只能待在草窝里。《朱子语类》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孔子名丘,字仲尼。说一个叫唐子西的人看到过,但不知是谁写下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改动两个字,可以用在孔子对易经的贡献上:天不生仲尼,易经如长夜!这是传统对孔子《易传》的评价。是不是呢?很难说,可以说也是也不是。说是,没有孔子为易经立传,我们现在甚至可能连易经这篇文章都看不到。说不是,到如今,孔子《易传》已经显得越来越有点不大对劲,也正在失去其分量。
从一篇不足5000字的文章,到越越直至放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厚厚的大书,是从谁开始添加的?就是从周文王(也直接称文王,姓姬名昌)、周公旦(姓名为姬旦,俗称周公)以及孔子开始的。
周易一书中的形式结构
我们今天通常看到的周易一书中,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在结构上都由1、卦符,2、卦名,3、卦辞,4、彖辞,5、大象象辞,6、爻辞,7、爻象象辞也称小象象辞,共七个部分组成。
卦符:就是易经每一卦画在前面的一长横或一长横断开的两种线条,称作爻,一长横的称作阳爻,断开的称作阴爻,每6个线条为一组,称作一卦的卦符,就是卦的符号的意思。
为了记忆这八个卦符符号,宋代大儒朱熹编了一个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兑上缺,巽下断。
离中虚,坎中满。
阴爻 阳爻:即卦符的阴阳属性。这些阴爻、阳爻是怎么来的?简单回答,就是由八经卦而来。八经卦中的阴阳爻是怎么来的?简单回答,就是由伏羲一画开天而来。是不是这么简单?一直到宋代,才有了一个叫邵雍的,给出了一个由一个阳爻、一个阴爻推导出八个经卦的来源。
我们还是要问:是不是这样?八经卦卦符是这么推导出来的吗?一个阴爻卦符上加一道阴爻卦符就有了太阴,一个阴爻卦符上加一个阳爻卦符就有了少阳,一个阳爻卦符上加一个阳爻卦符就有了太阳,一个阳爻卦符上加一个阴爻卦符就有了少阳,由此有了四象,四象是指这个吗?
再往上加卦符,于是有了八卦?直至加出六十四卦?
那是不是还可以继续继续再继续加,可以加出来多少卦啊?
两爻的称四象,四爻的称什么?五爻呢?七爻、八爻……呢?称万物?清朝那部大书《四库全书》的《提要》中就赫然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傍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易说至繁。”“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这句话,今天就时常被人使用。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绝对不是!
由阴阳两爻添加卦符推导八经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方法,应该不成立,也不会是这样!
阴爻、阳爻取自伏羲仰头观察飞在天空上的大雁阵。阳爻,就是大雁一会儿飞成一字;阴爻,就是大雁一会儿飞成人字。飞成一字,表示大雁迁徙途中遇到好的天气,此时不需要谁来做领头雁,每只大雁排成一字大家一起往前飞。飞成人字,表示大雁迁徙途中遇上了不利天气,老雁、有经验的雁要飞在前面,自己一边飞,还要同时用自己的翅膀为后面的新雁把逆风、逆气流推开,便于新雁飞行。
很新的观点,阳爻,就是大雁在天空飞成一字;阴爻,就是大雁在天空飞成人字。
孔子在《易传》中讲伏羲是怎么创造易经八卦的:“古者包羲(即伏羲)氏之王(读音:旺)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孔子一方面使我们知道了易经来自仰观府察,另一方面,问题很大,传统解释仰观府察的仰观,无不是解释为观察天上的星象,俯则依然是观法于地、取法于地,忽略或模糊了后面“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一句中的“与”,是分别仰观与府察的内容,仰观是“观鸟兽之文”,府察的是“地之宜”。观天上的鸟兽之文,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飞在天空中的鸟。“鸟兽之文”,即可以指向大雁的飞成一字或人字。
仰则观象于天,是观天象还是观飞鸟之文,区别很大很大,大得不得了,决定了进入易经根本不同的两大途径。易经的候鸟易内容,是呼子易学思想的思想主体,我们将会一步步展开讨论。
为什么易经每一卦都设置为六个爻位,就是取自大雁在天空迁徙时基本的雁阵组合为六只大雁一组。这代表鸿雁一个完整家庭的组合。
易经每一卦中爻位上是阴爻还是阳爻,是伏羲、黄帝时代亲身观察记录下的产物周易天地六爻典籍,是不可变、不可更改的原始记录资料,卦符是不可以变的,具有只有在这一卦、这一爻爻位上是阴爻还是阳爻的固有属性。整个易学传统解释易经方法中惯用的方法是使用承、乘、应、互、错、综六法,后三者,已经是在使用变卦、换卦、组成新卦的方法来解释爻辞意义,是根本错误的。
卦名:卦名也称卦题,即一卦的题目、标题。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可能原初根本没有卦名,卦名是后人为学习方便添加上去的,大多是取六个爻辞中使用较多的首字当作题目即卦名。
卦辞:据传是周文王所作。列于每一卦六爻爻辞之前。是周文王在羑里城监狱中得到易经研究易经对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卦义的整体把握性的认识。是文王研究学习易经的读书札记性质,非易经原有。
彖辞:在周易每一卦中称作“彖曰”,是孔子《易传》中的内容,是孔子对周文王所作卦辞的再度解释。彖,即篆书的篆字,篆刻在竹简上的文字、文章称作篆书或篆简。带竹字头的篆字是竹简文字,不带竹字头的彖字是指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我们今天所称的甲骨文,或许应该称作彖书或彖文。“彖曰”,是“甲骨文字说”的意思。孔子从来没有见到过甲骨文字,因此“彖曰”不应是孔子所作,而同样应该是文王所作。
象辞:彖辞之后,每一卦六个爻爻辞前面,紧跟着“彖曰”后面有一句“象曰”,称作象辞,又称作“大象”或大象象辞,也是对每一卦整个六爻爻义的总体把握与认知。
易经最初的形式是图画、图像。“象曰”应该是“图像说”或“画像说”或“画面说”。是说在有图画画像画面易经时,每一卦六爻之前,每一卦都有一幅关于这一卦的总的图像。史实应该是,先有图像画面的易经,后有刻画在甲骨上的易经,应该是先有象辞,后有彖辞,象辞本应该置于彖辞之前。今天我们见到的彖辞在象辞之前,或许是像我们今天读书,有人好在书的题目下面做的阅读提示或择记,在易经,就可能是文王所为,这样,“彖曰”反而就放到了“象曰”前面。
爻辞:纪事之辞。每一卦都有六个卦符,也称卦爻或卦画,每一卦符后面记录了在观察、记录下这一卦符时即大雁在天上飞成一字还是人字时,飞在天上的大雁以及在地上追赶大雁的人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事件,并由此组成易经爻辞的实质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即易经爻辞中所记录的人与事,必定是亲身参与了创造和完成易经的人。易经爻辞从来不记载与创造易经无关的人事。说其重要,是指在揭示易经原貌、原旨研究上的重要性,是根本指导原则和研究规则。
爻辞本应该称作“系辞”,是指系在这一卦符后面的纪事,记在爻辞后面的话。后代儒家把孔子《易传》中写在每一卦后面的话称作《系辞》后,把卦爻后面本来有的话称作了爻辞。
有卦符或卦爻爻画,爻画后面有“系辞”纪事,整个易经六十四卦有着严密的结构性、组合性甚至是地图性,这是周易这部书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书籍的独有的特征。
爻象:爻象象辞也称小象象辞。严格意义上讲,爻象才应该是易经原有的爻辞内容,即创造和完成易经的人们留下的图画纪事内容。我们今天读到的爻辞,是后人依据爻象图画画面改写成的文字形式的内容。这个看图作文的人,应该是周公,因此《史记》有周公作爻辞的说法。说周公作爻辞对不对?只能说周公是二度创作者。
《左传》集解记载,韩宣子到鲁国去,在鲁国见到过易象,于是大为感叹周公之德。鲁国正是周公封地,韩宣子见到的易像,会不会是周公留下的图像易经?
卦符与爻辞释读顺序与方法
易经卦符的画法是由下向上画,读法也是由下向上读。六个爻各有名称,由下向上依次是初、二、三、四、五、上。遇到阳爻又分别称作九,遇到阴爻又分别称作六。乾卦六爻都是阳爻,由下而上分别读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爻阳爻读初九,不读九初,是初在前,表示阳的九在后。上爻阳爻读上九,不读九上,是上在前,表示阳的九在后。中间二、三、四、五四个爻都是表示阳爻的九在前,九后面是二、三、四、五顺序。坤卦六爻都是阴爻,由下而上分别读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初爻阴爻读初六,不读六初,是初在前,表示阴的六在后。上爻阴爻读上六,不读六上,是上在前,表示阴的六在后。中间二、三、四、五四个爻都是表示阴爻的六在前,六后面是二、三、四、五顺序。
八经卦卦符之外其他纬卦卦符的画法与读法,也仿照这个规则。如火风鼎卦内卦为巽卦,外卦为离卦,卦符画法由下而上,卦符读法由下而上,也由下而上依次读作: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九。如地山谦卦内卦为艮卦,外卦为坤卦,卦符画法由下而上,也由下而上依次读作:初六、六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其他类同。
对卦符画法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可由以下两方面入手。
孔子《易传》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要认为孔子这是在讲易经的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形而下以及后世理解的道与器的关系。孔子所讲的形,仅仅指上卦与下卦,讲下卦的固定性、不动性、接应性,外卦的游走性,摩荡性、外来性。
对卦符的画法,还要理解到黄帝合符层面,以及后世道士画符、合符、批符的渊源所在。
经卦 别卦 纬卦 单卦 重卦
易经象思维下的八卦类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八个卦称作单卦或纯卦,或称八经卦。易经就是由这八个单卦两两重合组成的六十四卦。
经纬一词,原指纺织中的经线和纬线,合称经纬。易经八个单卦称作八经卦,是经纬中的经的意思,有经就有纬,八经卦中每一个经卦与其他七卦以及自身组合,其他七卦与这一经卦自身的重复使用都具有纬的性质。这是易经特有的形式特征,于是说易经具有经纬天地之功能。也即是说,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经卦与纬卦组合,其下卦都是经卦,上卦都是纬卦。
传统把八单卦称经卦,把组合卦称别卦。用别卦之名卦掩饰了纬卦的纬线的性质。
我们要记住易经六十四卦组合上的这个经卦纬卦概念,可能会颠覆一个传统易学认知,即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第五爻都为君位的说法,包括乾卦九五爻为“九五之尊”,为帝王位的说法,这是在经纬天地的功用中,把帝王放到了纬的位置,让帝王失去了经的功能。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经纬组合,称作上下组合,这已经形成一种上卦与下卦的习惯性认知。我们还一定要同时把上卦下卦看作是内卦与外卦组合,即下卦也为内卦,上卦也为外卦,有着居内与外在、外来关系。帝王只能居内卦中爻,不可能居外卦中爻。至于皇帝亲征,只是特殊现象,一时现象,黄帝不可能长期居于外。长期居于外的只会是臣,是封疆大吏。
易经每一卦都有卦名与卦象,如乾为天,乾是卦名,天是卦象。兑为泽,兑是卦名,泽是卦象。离为火,离是卦名,火是卦象……八个单卦由自身重合形成的八个重卦,在叫法上都是卦名在前面,卦象在后面。其他56卦则是卦象在前,卦名在后。
泽天夬卦,泽指兑卦,天指乾卦,泽天为卦象,夬为卦名。
火天为大有卦,火为离卦,天为乾卦,火天为卦象,大有为卦名。
天泽履卦,天为乾卦,泽为兑卦,天泽是卦象,履是卦名。其他类同。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