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带来的对人类自身的挑战,远远超过了人们对“大数据识人断事”的期待,也超出了当代伦理学的已有规则范畴,成为科技哲学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命题,也成为所有科学研究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哲学性、科学性、技术性,甚至宗教性、空间极其广阔、时序无限纵深的命题。无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利弊争论的焦点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复杂并且越来越“类人化”的现实,人类建立起基本的共识:技术的发展以不伤害人的生命为底线。
【关键词】大数据 人工智能 科技伦理
【中图分类号】 G303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流浪地球》的火爆,让“未来”和“科幻”成为2019年的热词。关注和探讨人类命运的未来,不仅是科学家、科技界和科技创新永恒追求的目标和不竭的发展动力,也成为当下中青年人群乃至全社会的时尚和热门话题。“互联网”“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数据挖掘”“分析与预测”这些曾经令普通百姓陌生的词汇不经意间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带给人们好奇、期盼的同时,也带来了忧虑: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和大数据将个人隐私置于何地?没有了隐私的人还将如何维系“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生存法则?预知了清晰、具体的个人未来的人们是否有勇气面对人生未来的风险并将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合理的生命轨迹?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带来的对人类自身的挑战,远远超过了人们对“大数据识人断事”的期待,也超出了当代伦理学的已有规则范畴,成为科技哲学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命题,也成为所有科学研究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哲学性、科学性、技术性,甚至宗教性、空间极其广阔、时序无限纵深的命题。
对未知未来的好奇与探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
人类在长期与大自然的博弈中,感到自己的渺小、脆弱和无奈,一直试图有一种超然的力量能够预知人生中的不利与灾难,至少是可能的风险,以便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加以改变,起码能够及时规避,以期未来。胸有家国情怀远大抱负之人,希望预判时事,顺天时应地利聚人和,成就理想大业。也有势利者,期盼预知自己所有未来的机遇,不放过任何一次飞黄腾达、聚敛财货的机会,以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人类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联想,集中反映在“识人断事”的预言文化中,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和文化史,便是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和延续。
希腊神话起源于欧洲原始氏族社会,反映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的崇拜,无论是神还是英雄,对自然一无所知的原始人们赋予了他们预知未来、指引未来的部分能力。阿加雷斯是所罗门王72柱魔神中排第2位的魔神,肩上载着雄鹰,胯下骑着鳄鱼,教授世上存在的任何语言与管乐。他虽然被描述成三头恶魔,引人酗酒、赌博或引发其犯罪的欲望,其魔力足以摧毁任何人的尊严——无论是神圣者还是世俗者,但人们仍然赋予了他预见未来的能力,能道破世间的所有谜题,找寻失踪者,引发大地震。人们把他称为变幻的侯爵,具有指挥31个军团的权力,可见人类对他预测魔力的惧怕与崇拜。
如果说阿加雷斯的预测能力是远古希腊人在对灾害惧怕的基础上基于防御心理建立起来的一种“风险预测”八卦预测赌博,居住在克里特岛的人们对光明未来的企盼和预知的强烈愿望,便集中表现在太阳神阿波罗的身上。阿波罗是人类的保护神,是英武、俊美和善良的化身,他在司掌太阳、医药、畜牧、文艺、音乐、迁徙和航海事务中,为人类驱除病痛和邪恶,带来光明与信心。父亲宙斯给予了阿波罗预言的能力,使他成为排在大地女神盖亚、盖亚的女儿正义女神忒弥斯、语言之神福柏之后的,位居第四的预言之神。他高举着发布预言用的圣物三角鼎,向人们预言宙斯的意志。
阿波罗神庙所在地德尔斐是最著名的神谕发布地。德尔斐神谕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后期,公元前6~前5世纪时,在整个希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甚至苏格拉底将德尔斐的神谕称为“预见未来的伟大技艺”。有学者将德尔斐发布的615条神谕分为6类:自然现象、城邦事务、战争、宗教事务、殖民活动、个人与家庭。从这些神谕的范围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人类已有的经验无法理解和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更无法用有限的经验预判未来活动的结果,这项“预见未来的伟大技艺”才被给予了那些寄托着人类期望的神祗,以期用神力代替人类去实现那些人类难以实现的臆想或梦想。
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十分丰富,产生的年代更久远一些,但大抵与希腊神话产生的背景相同。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只能凭借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上古神话中那些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之神,既是率领他们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领袖,也是他们的保护者和朋友。尽管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仙体系多元、复杂,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标准单一,追求思想感情超凡脱俗,对人和事的判定具有相对明确的“正义”或者“邪恶”之分。在这一文化框架内形成的、人们根据经验“识人断事”的准则也突出反映在对神仙们的塑造中,使得神仙们具有了明显的“正义”或者“邪恶”的身份标签,突出了对善与恶的辨别和情感表达,弱化了对命运的预测功能。在中国的神仙们看来,正义的一方一定会击败邪恶的一方。无论是黄帝大战蚩尤,还是姬发反抗商纣王,只有姜子牙和公孙豹斗智斗勇,没有像特洛伊之战中的卡珊卓“如果将木马迎进城内,特洛伊城必遭毁灭”的现实预言,神仙们仅仅是提供道义上的帮助,并不给出胜负的预测结果。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也有相通之处。在希腊神话中,尽管奥林匹斯山上的神们可以预言,但预言表达诅咒和警示的寓意明显,依人的情感和意愿而提出和解释预测。比如,特洛伊战争之前,阿喀琉斯的母亲忒提斯从命运女神那里得知他将战死,忒提斯用天火烧去阿喀琉斯凡人部分的躯体再用神膏恢复,使得他全身刀枪不入,唯有脚踵没有经历天火的历炼。在攻打特洛伊的第10年,阿波罗恰恰是用暗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踵,使这位英雄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这一悲剧故事正是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诅咒,对远离战争的警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正义”与“邪恶”的情感。
由此可以看出,自远古开始,无论是根据人类既有经验还是根据想象提出的对未来的预言,已经表现出体现人的意愿、价值观的倾向,尽管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对未来充满无奈的心理暗示与借口,人的作用胜于“天”的作用、人类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等思想认识已经明确地表现在神话故事中。尽管这些认识可能是非理性思考的结果,客观上,人是万物之灵的观念逐渐成为人类认识自身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主流认知,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
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的碰撞:“二进制”突破了人类对未来认知的天花板
如果说东西方神话中的预言之神是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认知体现,人们赋予神的预测能力和由此产生的预言故事发展成为“预测学”,无疑是源于人们对自然认识能力的提升。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天文学”的发展都是预测学的起源。人们渴望了解自己所在的时空,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找到背后的“确定”因素,解开它的密码,在起伏不定的人生中多一份把握、多一份从容。
西方十二星座预测的产生与天文学的发展直接相关,将塔罗牌与星座运势联系起来则是大数据运用的先驱——将不同组合的一套纸牌赋予不同的意义,集聚了足够多数量的抽取相同组合的人群特征就形成了一定规律,可以作为预测的依据。自《周易》始,以阴阳、八卦象数理论为指导,结合干支五行学说诞生的、彰显出浓厚东方哲学思辨色彩和思想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不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预测学诞生的标志。
预测学用于占卜,《周易》为先祖。历代对《周易》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算卦——预测人与事的变化及结果。当然,即使是义理派,也对玄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我国著名易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金景芳在《学易四种》《周易讲座》等多部著作中阐释《周易》的思想与智慧,独树一帜,被称为“金派”。他认为,在种种变幻的人生际遇中,《周易》具有“观宇宙万象,通幽明之故,测人事之变,知祸福倚伏”的意义和作用,这显然是将义理派和象数派两派的思想观点做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的评价。从这个评价可以明显地看,他是把《周易》既看作是哲学经典,也视为玄学或者说是预测学的指南。
明代末年,《易经》经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1703年4月,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代数与微积分的发明者、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的莱布尼茨收到了汉学大师、法国人布维关于“二进制”的一封回信,发现中国的六十四卦中的两个基本符号阴爻和阳爻对应于二进制算术中的两个基本符号“0”和“1”,用“0”和“1”代表“--”和“—”,后者可以完全转译为前者。莱布尼茨收到白晋寄来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后兴奋不已,白晋信中将《易经》同“二进制”联系起来的想法,也让莱布尼兹豁然开朗,抓住了东方智慧中从“数”的视角对“二进制”给予的解析和印证。同年,5月5日,莱布尼茨终于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关于“二进制”的文章:《关于只用两个记号0和1的二进制算术的解释——和对它的用途以及它所给出的中国古代伏羲图的意义的评注》,不仅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使得以心理学和哲学为基础的、带有明显模糊性思维特征的占卜等古代“预测”理论和方法,从数理类易学开始了向以数学为基础支撑的现代预测科学发展和提升的新阶段,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冲破了人类对未来认知的天花板,将人类几千年的臆想和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变成可以用数字表述的现实描述和未来预测。“大数据”将人类带进了“透明”世界,可以分析人类行为的现实状态,也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分析人类行为的未来趋向,“隐私”作为人类文明的阶段性词汇,将可能消亡,“未来”也将不再具有神秘色彩,而仅仅是人类文明中一段结果明确的既定过程。人们的生命意义有可能简化为,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当然,虽然有大数据作为依据,可以预测人类的某些行为趋向甚至结果,特别是短期内的这种预测,由于干扰因素在可预见范围内,效果可能更好。对于长期的人类群体行为和所从事的某些复杂活动的预测,会受到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是否如人们期盼的那么准确,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条件下还不得而知。不能否认的是,人们根据“大数据”“识人断事”的准确率会越来越高,毕竟“大数据”汇聚的是足够多的人的信息,深度挖掘分析和联想的速度极快,不是人类生物性大脑可以企及的。
从“大数据识人断事能胜过经验吗?”到“人工智能模仿人脑的能力是否能超越人脑?”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以满足人的好奇、探索和解开人类的未知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总是以人们向往的美好前景作为化身被人们所接受、理解和期盼。在这样的语境和文化中,人们不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寻找着最接近自己心中“未来”的那个结果,在生生不息的追求和探索中,对未来的“预测”从神话发展为今天的科学和学科体系。现代未来学的诞生,是人类不断认知的结果,也是人类几千年追索的必然,虽然它是现代科学中最年轻的分支之一,但它的孕育过程却是源远流长、主脉清晰。对未来的预测与研究,仍然是未来学能够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重点。沿着这一源流,现阶段广义的未来学也被称作“未来预测学”或“预测学”。
未来学真的能够预测未来吗?1943年,德国学者弗莱希泰姆在美国首先提出未来学概念,在此后的70余年中,未来学分化为理论未来学和应用未来学。理论未来学着重于分析、比较、归纳、整理、综合各种预测结果或对未来的研究成果,应用未来学侧重于为特定的规划、计划、管理、决策、发展战略等工作提供依据的未来研究或未来预测。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等成为当代未来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大多来自其他学科领域,其中一小部分是由未来学专家创造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德尔斐法、形态分析法、类推法、关联树法、交互影响矩阵分析、时向序列分析、指数平滑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回归分析、系统动态分析、脚本法、编制连续图象、网络分析、历史类比等20余种。
人们将远古时代预知祸福或者失败与胜利的初始愿望变成了越来越复杂的数字计算游戏,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获得精确预测结果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面前,人们最熟悉的天气预报,便是对气象大数据分析后得出的预测结果,准确率越来越高。在各个领域,通过计算机集成和运算的大数据产生的智能化结果,一个个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横扫人类的围棋大师;机器人索菲亚获得了沙特公民身份,代表沙特政府参加了由西班牙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令研究人员深感惊恐的是,脸书公司的机器人Bob和Alice在参加试验项目时产生了不同于人类的对话八卦预测赌博,工作人员慌忙切断了电源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核心差异在于其价值的不可估量。传统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信息传递与表征上,是对现象的描述与反馈,而大数据是对现象发生过程的全记录。通过数据不仅能够了解对象,还能分析对象,掌握对象运作的规律,挖掘对象内部的结构与特点,甚至能了解对象自己都不知道的信息。大数据的特殊价值在于它的可挖掘性,同样的一堆数据,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层次的东西。就好像同样见到一个人,有些人只看到他的外貌好不好看,有些人能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他的心理活动,从眼神中看出阅历,从衣着打扮中读出品味,从鞋子上读出生活习惯。
“识人断事”说的是人们对人的品行的认识和对事情真伪的鉴别、判断和预测,是人的思维结果。“识人断事”的正确性和准确率,是对人的智慧水平的检验,是建立在人对知识的获取与掌握、经验的积累与提取、信息的梳理与分析等一系列深度思维基础上的。人类的智慧是如何形成的?就生物性的个人而言,初生婴儿并不具有智慧。当婴儿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听到世界发出的各种声音,触摸到各种物体表面不同的质感,感受这个世界所给予的一切感官能够感受到的信息时,知识和经验飞速增长。人们接受到的所有信息转化为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相互渗透和激发,产生联想,带来了智慧。
综合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及其图像识别、学习和语言处理技术等集成的“大数据”,基于对海量信息资料的挖掘和分析,辅之以中央处理器的飞速计算技术,使得今天的智能机器人的学习和联想能力,将已有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联想的能力都得到迅速提升,对人类的智慧与能力形成挑战。比如绘画机器人、书法机器人、写诗机器人、唱歌机器人连诗歌这样表现人类情感的复杂思维所产生的非逻辑语言都可以写作的智能机器人,对于完成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具有普遍性、逻辑性特点的“识人断事”的任务,似乎只在掌股之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希拉·贾萨诺夫在《发明的伦理》一书中写道:高级的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应用于从数据环境中所获得的公共数据,暴露一些人们不希望公开的个人特征。比如,剑桥大学对58000名志愿者进行了一项研究,并发表在著名的《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显示,通过对他们脸谱网上的爱好进行数学分析,可以正确地区分出“88%的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95%的非裔美国人和白种美国人,85%的民主党派和共和党派,以及82%的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教徒”。
大数据用于商业销售预测的成功,从亚马逊的实践中可见一斑。亚马逊不仅从每个用户的购买行为中获得购买信息,还将每个用户在其网站上的所有行为都记录下来:页面停留时间、用户是否查看评论、每个搜索的关键词、浏览的商品,等等。这种对数据价值的高度敏感和重视,以及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使得亚马逊可以准确地掌握顾客的喜好,精准地推荐合适的商品。特别是在通过历史数据预测用户未来需求方面,对于书籍、手机、家电这类产品的推送预测是相当准确的,甚至可以预测到客户对相关产品属性的需求。在淘宝网上买过东西的客户都有体验,你只要买过某种商品,类似的商品便会被不断地推送给你。2018年,“大数据杀熟”成为网络流行语。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推动作用,将其推上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高位,不断刺激人类进行深入探索和研发的欲望。埃森哲公司研究了人工智能在12个发达经济体中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改变工作本质,创建人与机器之间的新型关系的观点和预测:人工智能可将劳动生产率提高40%,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使年度经济增长率提高一倍。
所有这一切,已经不仅仅是“大数据识人断事能胜过经验吗?”这个层次的问题了,“大数据”对人类活动的引领和控制作用,将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现实在为“大数据”“识人断事”将胜过经验提供佐证的同时提醒人们,在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功能实现某种目的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它的正向预测结果,也要关注它可能带给人们的烦恼甚至忧虑。著名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的著作《奇点临近》中最广为人知的理念,即未来某一时刻,超级智能机器将会超越、改变人类,而他在1990年出版的《智能机器的时代》一书中,成功地预言了电脑将在1998年战胜棋王。计算机科学家、发明家埃米尔·侯赛因,在《终极智能》一书中介绍了人们如何生活在即将到来的感知机器和人工智能时代——不仅生存,而且茁壮成长。未来,我们将和智能机器人共生于一个地球,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波音公司首席技术官格雷格·希斯洛普博士曾经这样说:“侯赛因让我们为更光明的未来做准备,不是夸大是非,而是对风险和潜力进行严肃的讨论。”
在人类还没有来得及很好地品味“大数据”“智能化”等词汇及概念带来的惊喜之时,美国科幻片《终结者》中智能机器人试图奴役人类甚至屠杀人类的故事,使人们对人工智能欢呼的声浪开始减弱,人类冷静下来,在对“大数据”“智能化”“机器人”等概念及成果的广泛使用产生期待的同时,也开始产生忧虑,对风险及其防范的思考,冲淡了自远古以来人类对未来预测的渴望。“大数据识人断事能胜过经验吗?”这一问题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人工智能模仿人脑的能力是否能超越人脑?对这一更深层次问题的回答,争论日益激烈。《未来简史》中“如果一切都是算法,机器人将奴役人类”的预言尚未远去,刘慈欣《三体》中对黑暗森林时代的描绘,又为我们敲响了风险的警钟。
无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利弊争论的焦点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复杂并且越来越“类人化”的现实,人类建立起基本的共识:技术的发展以不伤害人的生命为底线。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在创作这些巨作的过程中,阿西莫夫将人和机器人关系的思考逐步深入,提出智能机器人研发的三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是,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法则,真的能锁死机器人的文明吗?
程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未来研究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会长。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社会管理、文化管理等。主要著作有《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观念大碰撞》《卢曼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解析》《中国科技创新体制现代化》(合著)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