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卷 第 期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4Vol. 8 No. 4年 月() 2007 of and . 2007《周易》“文言传”取意新解——兼论上古先民的语体意识韩国良(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摘 要]《周易》“卦爻辞”与 《周易·文言传》的得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 《系辞传》所给的信息,“辞”既不同于 “书”,也不同于 “言”,它乃是一种曲托假借、言近旨远、注重文饰的特殊语体。《文言传》将 “卦爻辞”称为 “文言”——文饰之言,并为它作传,足见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对 “辞”的审美特质就已有明确的认识。[]关键词 《周易》;卦爻辞;文言;假托[][][]()中图分类号 B22 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4-0037-05《周易文言传》是 《周易》“十翼”之一,关而是就 《易经》的“卦爻辞”讲的。因为根据 《系 于它的得名缘由前人主要有四种解释:(一)陆德辞传》所给的信息,“辞”既不同于 “书”,也不同[ ] 明 《经典释文》:“文言,文饰卦下之言也。
”198 又于 “言”,它乃是一种曲托假借、言近旨远、注重 孔颖达 《正义》引庄氏语:“文谓文饰,以乾坤德文饰的特殊语体。《文言传》的制作正是用来揭示[ ]1 15 ( )这些 “文言”背后的丰富涵义的。 大,故特文饰以为 《文言》。” 二 李鼎祚 《周 易集解》引刘瓛:“依文而言其理,故曰 《文言》。”一 [ ] 2 孔颖达 《正义》:“当谓释二卦之经文,故称 ‘文[ ] 言’。”115 (三)朱震 《汉上易传》:“文言者,错杂那么事实究竟是否是这样呢?应该说 《易传 四德六爻,反复成文。设为问答,往来相错,亦文系辞传》对此展示的还是颇为清楚的。《周易·系[ ]3 也。” (四)邓立光 《从帛书 〈易传〉考察“文言” 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的实义》:“‘文’的实义,是指外柔内刚的德性,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 ] 而表现为谦德。这种意义的德性,称为 ‘文德’, 伪,系辞焉以尽其言。”182 不难看出,在这段文字 是就政治人格而言的德性。故 ‘文言’是 ‘“文” 里明显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书不尽言,言不尽() 之言’的意思,义为 ‘有关为政者 或从政者 德意”,二是 “系辞尽言”,“立象尽意”。
“辞”在上[ ]4 性的言说。’” 虽然以上四说各有所执,但仍有一古有没有特殊的含义,我们由此不难察知。 点是相同的,即四家之说都一致认为:“文言”就首先看第一点:“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毫无 是指 《周易》之 《文言传》。如果不考虑 “文”的疑问,“书”在这里应当指书面文字,“言”在这里 意义,说的更为概括一点,也就是由于 《文言传》 应指言语,而 “意”在此处则应是就圣人对天地的 乃与 “文”相关之 “言”,所以传作者遂以“文言” 感悟言的。书面文字并不是言语的客观再现,言语 名之。然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文言传》的得名也不能把人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实与 《周易》“卦爻辞”的语体特征有着十分密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表达的正是这一意 的联系,此处的 “文言”指的并不是 《文言传》, 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思想在先秦其他[]收稿日期 2007-05- 15[]作者简介 韩国良 (1964 -),男,河南新野人,南阳师院文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38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 典籍里也有表现。《庄子 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丰富含义,这一认识无疑是非常深刻的。
[ ]5其实对这一点,我们也可通过 《庄子》的语言 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又,《天道》 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实践来认识。如上所言,《庄子》一书也同样认为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那么它是如何解决这一矛[ ]5盾呢?《庄子 寓言》说《庄子》一书“寓言十九”。 言传。” 不难发现,《周易》所言与 《庄子》所述[ ]5 应是完全一致的。对 “书”、“言”、“意”三者的关又言“寓言十九”,即“藉外论之” 。王先谦集解[5] 系,两部典籍认识如此一致,足见这个问题确在先云:“意在此而言寄于彼” ,应该说基本把握了 秦就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庄子》“寓言”的含义。由此足见,《庄子》一书那么对此如何解决呢?其实答案就在第二点: 在论述问题时也同样具有假托曲饰的性质。实际上 “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言不尽不仅仅是 《庄子》,在整个先秦典籍中这一语言手 意”,圣人却能设象尽之;“书不尽言”,圣人却能法表现的都是很突出的。由此我们更可见出 《周 系辞尽之。由此足见,“象”、“言”、“意”、“辞”、 易》“书不尽言”,圣人 “系辞焉以尽其言”,这一 “书”显然是五个不同的概念。
这也就是说 “辞” 评断是多么精辟的。 既不同于书面文字,也不同于有声的言语。我们说二 “辞”在上古有特殊的含义,正是以此为根据的。不难看出,在以上五个概念里,“言”、“意”、先秦时期除 《周易》“卦爻辞”外,以 “辞” “书”意义都很明确,我们无需多议。“象”指卦为称的还有 “楚辞”和行人 “辞令”。毫无例外, 象,也即卦画的问题,前人早有明言,我们也无庸它们也都是以曲托假借、言近旨远、长于修饰著称 赘语。此处需要我们特作探讨的就是“辞”的取意的。 问题,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本文要探究的中心。如首先来看前人对 “楚辞”的评价。《史记 太史 上所言,“辞”既不同于书面文字,也不同于一般公自序》:“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 ] 的言语,那么它的具体涵义到底指什么呢?对此6之。” 又,《史记》屈原本传: 《周易》也有明确的揭示。《周易系辞下》: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夫 《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 《离骚》者,可 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周易哲学新解,以刺 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 ] 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189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由此看来,“辞”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6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曲托假借、长于修饰,它并不像 “书”那样只是对又,王逸 《楚辞章句》: “言”作客观再现。也正因为此,所以它才获得了《离骚》之文,依 《诗》取兴,引类譬谕,故 言近旨远的传输效力。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众所周知,我们通常所说的与书面文字相对的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 ] 言语,虽然缺乏书面语所有的规范性,但是由于它7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它在被运用时所具有验之于 “楚辞”作品,也同样如此: 的灵活自如的表达方式,譬如运用不同的音调、表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 情、体态、动作予以辅助等,其交际功能还是很大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 ] 的。可是一旦成为抽象的书面语,其表现力就要大7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大受到限制,《周易系辞上》所以说 “书不尽言”, (《离骚》) 其根本原因正在这里。
但是 “辞”就不同了,由于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辞”已接受制作者精心的加工,获得了 “其称名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 ] 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的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7 传输功能,《周易》讲圣人 “系辞焉以尽其言”,认(《九章 涉江》) 为只有这种经过作者精心结撰的特殊的书面语,才由此足见,言近旨远、假托曲饰,这确实也是 能充分展现现实生活中那种活的言语所要表达的“楚辞”创作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这一点应是 第 期韩国良 《周易》“文言传”取意新解439[ ] 毫无疑义的。6徒,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史再看行人 “辞令”。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记 屈原贾生列传) 代诸侯卿大夫之间的交往十分重视 “辞令”之美。公孙挥一方面善于 “辞令”,另一方面又长于 一个人能否得到对方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修饰”。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皆祖屈原之从容 要看他的 “辞令”是否含蓄婉转、富有文采。《左辞令,终莫敢直谏”。尽管这些记载并没有给 “辞 传 襄公二十五年》:令”下定义,但通过 “行人子羽修饰之”、“终莫敢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
子西直谏”这些字眼,我们对行人 “辞令”曲托假借、 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言近旨远的文饰特征看的仍是很清楚的。 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楚辞”和 “辞令”都以 “辞”为称,二者又 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都有言曲旨远的文饰特征,由此以断,不难得知[ ] 哉!”11985《易传》有关 “辞”的审美特征的阐述应该是完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非文辞不为功”、“慎可信的。 辞哉”,短短数语可谓把诸侯卿大夫之间的交往对三 “辞”的要求阐述的是非常清楚的。正因如此,所 以班固《汉书 艺文志》、刘知几《史通 言语》也谓:对“辞”在上古的审美特征的文献梳理已如上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述,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同样可以从语源学的角[ ] 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8度加以证明。《说文 司部》云:“词,意内而言外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 (外交官), 也。”显而易见,此与 “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 尤重词 (辞)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辞”的特点是非常相类的。又,《辛部》云:籒文 若 《春秋》载吕相绝秦 (成十三),子产献捷 (襄二“辞”,右符 (即“辛”)作 “司”,这就更足以说明 十五),臧孙谏君纳鼎 (桓二),魏绛对戮杨干 (襄“辞”与 “词”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 三)是也。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之不文, “辞”与 “词”二者的关系到底怎样呢?要完全弄[ ]9 行而不远,则知饰词 (辞)专对,古之所重也。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引入 “辤”字—— 《说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对 “辞令” 辛部》:“辤,不受也”——一并讨论。 的要求由此可知。由这些要求我们也可再一次看出盖在上古造字之初,本是只有 “辞”字,没有 “辞”在先秦的重要意义。“词”、“辤”的。《说文 辛部》:“辞,讼也。”意思为了使问题变得更为明确,下面我们再举两个是打官司时所说的话,也即后世之所谓讼辞。这当 具体的以“辞令”擅长的“行人”的例子。一个是是 “辞”的最原初的意义。《尚书 吕刑》:“两造具 屈原,一个是公孙挥:备,师听五辞,五辞简抚孚 (简核信实),正于五[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刑。”1 249 “非佞折狱 (断狱),惟良折狱,罔 (莫)[ ] 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 (字子羽)能知四国1 250非在中,察辞于差 (差错)。” “民之乱 (治理),[ ] 之为, 善为辞令。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罔不中听狱之两辞。
”125 1 句中诸 “辞”应该说都[ ]1 2015 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左是在这一意义上运用的。 传 襄公三十一年》)正因为“辞”乃诉讼双方互为辩难,互为自己(楚公子围)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 (外开脱责任之言,所以互相辩解也就成了这类言语的 交官)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既聘,将以众逆。 显著特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颐部》说:“辞, 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分辩争讼谓之辞”,《礼记 表记》:“故仁者之过易[ ]1 20 19[ ] 从者,请墠听命。”(《左传 昭公元年》)1 1640辞也”郑玄注曰:“辞,犹解说也。” 应该说对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此揭示的都是很明确的。“辞”的 “借口”,也即[ ] 人 (外交官)子羽修饰之。”125 10 (《论语 宪问》)“借辞”、“托辞”意义,可谓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展起来的。《论语 季氏》记载冉有、子路作了季氏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的家臣,打算帮助季氏攻打鲁的属国颛臾。当此遭 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到孔子的批评时他们一再辩解:一则曰这是季氏的 之。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主意,作为家臣他们无能为力,二则曰颛臾的城池() 40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 ]1 15 很坚固,现在不取,必为后世忧。于是孔子更加生与 《周易文言传》的 “修辞立其诚” 显然是遥 气,并进一步指责他们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相呼应的。盖在古人看来,“辞”虽属一种特殊的 而必为之辞。”对于这个“辞”字,孔安国解为“更语体,但它曲托文饰的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 ]1 2520意,如果脱离了人的情感,变成纯粹的文字游戏, 作他辞” ,杨伯峻 《论语译注》解为 “藉口” [10][11] ,李泽厚 《论语今读》解为 “借口” ,唐满先那 “辞”的曲托文饰之功也就变得毫无价值。又,[12]万章上》在谈及诗歌的审美鉴赏时说:“说诗 《论语今译》解为“托辞” ,钱穆 《论语新解》解《孟子[13]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 为“另造一套说法” 等等,应该说对 “辞”在这[ ]1 2735 句话中的涵义认识的都是比较准确的。之。” 认为诗歌欣赏不能就文说文、就辞论辞,“借口”、“借辞”,换一个说法也就是假托曲饰, 而要善于通过 “辞”的曲托文饰去体悟作者的内心 假托曲饰的结果常常是委婉含蓄,由假托曲饰、委之志。
孟子所以会有这样的见解,应该说也同是以 婉含蓄的语意继续引申,遂又衍生出婉言谢绝、推对 “辞”的曲托文饰的审美特质的把握为前提的。 托不受、告辞、离别等多种含义。这些含义即在今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体, 天也是时常碰到的。一个字担负着如此众多的意“辞”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假借曲饰,二 义,这在交际中显然是不便的。盖正是希望减轻是委婉含蓄。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我们只有将两 “辞”的负担,更有利于语言交际,前人才不得已者结合起来,才能说真正把握了“辞”的含义。对 又造出“词”和 “辤”两个新字来分担 “辞”的含上古先民的语体观念,我们不能估计的太低。《孟子[ ] 义。前者分担的是“辞”的“曲托假借、言近旨远”尽心下》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12778 结合 义,《说文 司部》:“词,意内而言外也”,可以证上文 《系辞传》对 《易经》“卦爻辞”所作的评价: 此;后者分担的是 “辞”的 “推托不受”义,《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应 文 辛部》:“辤,不受也”,可为依据。遗憾的是由该说在先秦时期产生这种以曲托假借、言近旨远、 于人们已经习惯了“辞”字,致使对 “辤”的使用长于文饰为主要特征的辞体话语是并不奇怪的。
并未流行开来,而 “辞”与 “词”也形成了长期共四 存的局面。譬如“楚辞”人们就常常写为 “楚词”。 可见“辞”与“词”原是古今字关系。“词”与“辞”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辞”在上古虽指特殊的 既然是古今字关系,则 《说文》所以将 “词”释为语体,但是也有泛化的倾向,有的时候它与言语的 “意内而言外”也就不难理解了。有的学者不了解这区别并不明显。这一现象愈到后世可谓愈为普遍。 一点,误将 “辞”、“词”理解为通假字关系,这样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体, 的认识显然是不恰当的。通过 “辞”的语源梳理, “辞”在上古的审美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周 通过 《说文》对 “词”的解释,我们对 “辞”在上易》“卦爻辞”、“楚辞”和行人 “辞令”中表现的 古的审美特质显然获得了更加明切的认识。上文我可谓尤为突出。在先秦时期假托曲饰的现象在各类 们说 “辞”在上古乃指一种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文体里都有表现,之所以只有这三者以 “辞”为 特殊语体,这一结论在语源学上显然也是成立的。 称,应该说与它们对曲托假借、长于文饰的辞体手有关“辞”在上古的审美特征,我们还有其他法的淋漓尽致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作为“十翼”之 一些证据。《周礼 秋官 司寇》:“王之所以抚邦国一的 《文言传》所以把 《易》之 “卦爻辞”目为 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眺,五岁遍省,七岁属象“文言”,可以说正是以此为基础的。[ ]1 892 胥,谕言语,协辞命。” 此处 “言语”与 “辞由于“卦爻辞”曲托假借、长于文饰、言近旨 命”对举,由此可再次看出 “辞”在上古与 “言远的语体特征,所以 《易传》不唯对 “辞”在 《周 语”的差异。又 《礼记 表记》:“子曰:‘情欲信, 易》中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而且也向人们暗示[ ]1 1644 辞欲巧。’” 也同样把 “辞”在上古的审美特征“辞”的丰富蕴涵只有通过反复的玩味揣摩才能把 宣示的很充分。盖正是鉴于 “辞”的曲托假借、注握。《系辞上》说: 重文饰的语体特征,因此上古学者才对 “辞”的使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是故君 用、“辞”的鉴赏提出了种种规范。《论语 卫灵公》: 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 ] “子曰:‘辞,达而已也。’”12519 《仪礼 聘礼》:“辞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 ]1 1073[ ] 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欲达,义之至也。
” 这1 76-77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第 期韩国良 《周易》“文言传”取意新解441对此展示的可谓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事实果真有寥寥数语,而 《文言传》的解释却多达数百字。 是这样吗?对此我们不妨用 《周易》的实际卦例来譬如 “潜龙勿用”和 “见龙在田”,《象传》对其蕴 回答。义的解释都只有四字:“阳在下也”、“德普施也”,譬如乾卦,它的卦象是由六个阳爻“—”重叠而 《文言传》却均给出了四十多字的阐释: 组成的,对于这一卦象的意义,作者自下而上用了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世而 渊”、“飞龙在天”和 “亢龙有悔”六句卦辞来阐无闷。乐则行之,忧而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 说。在这六句卦辞中尽管有四句用到了 “龙”字, 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 但是毫无疑问 “乾卦”所论绝非龙的问题。既然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 如此,那它为何要假龙而议呢?不待明言,这正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 ] 是由 《周易》之 “辞”假托曲饰的语体特征决定1 15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
的。由于语体的假托曲饰,这不仅一方面增强了其解释串析之详细,实是 《象传》无法比拟 《周易》言语的包容性周易哲学新解,另一方面也使它的表达展的。由此我们也可再一次看出 《周易》“卦爻辞” 现的更深微、更含蓄。那么 “潜龙勿用”、“见龙在曲托假借、言近旨远、长于文饰的语体特征。传作 田”这些卦辞究竟何指呢?对此 《周易 象传》有者将其称为 “文言”显然是当之无愧的。 明确的解释:总之,《文言传》的“文言”并非指《文言传》,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普施也。它乃是对 《易经》的“卦爻辞”讲的。这里的“文”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取的乃是假托曲饰、言近旨远之义,它并不是指[ ] 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115 。《文言传》中那些解释性的文字。明白这一点,不不难看出,所用卦辞之含蓄,确实是勿庸置疑唯有助于我们理解 《文言传》得名的缘由,对于我 的。再如井卦。它是由三个阳爻 “—”和三个阴爻们认识“辞”在上古的审美特质以及先秦人的审美 “--”交叉而成的,自下而上分别是:阴阳阳阴阳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心雕龙 原道》云:“人 阴。与之相应的卦辞是:“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犧画 “井谷射鲋,瓮敝漏”、“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 ‘文言’。[14] 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甃无咎”、“井冽寒泉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虽然注意到了 “文 食”、“井收勿幕,有孚,元吉”。对于这些卦辞的言”的文饰特征,但把它归结为 《文言传》中那些 意义,《周易象传》也有解说:阐释性的文字,这对我们正确理解 “文”在先秦的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井谷射审美意义以及上古先民的语体意识显然是有误导 鲋,无与也。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作用的。 也。井甃无咎,修井也。寒泉之食,中正也。元吉[ ] 在上,大成也 160 。[参考文献]其语言表达之婉曲也同样是无需争议的。通过[ ][ ]1 孔颖达, 等. 十三经注疏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 ] “乾卦”、“井卦”这两个具体的卦例,我们对 《周2 李鼎祚. 周易集解 M . 北京:中国书店, 19 84: 4.[ ][ ]() 易》之 “辞”,也即传作者所说的 “文言”所具有3 朱震. 汉上易传 M//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 册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 86: 8. 的曲托假借、言近旨远的语体特征无疑会有一个更[ ][ ]4 邓立光. 从帛书 《易传》考察 “文言”的实义 J .周易研( ) 加深切的体认。
究, 2002, 4 : 40 .[ ][ ]众所周知,《周易》“十翼”是各有分工的,《彖5 王先谦.庄子集解 M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2 17,189,400-401.[ ][ ]6 司马迁. 史记 M . 长沙: 岳麓书社,1988: 952 ,626-629 . 传》主要是用来解释 “卦辞”的,《象传》主要是[ ][ ]7 洪兴祖. 楚辞补注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 83: 2,10,131.[ ][ ] 用来解释 “爻辞”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8 班固. 汉书 M . 长沙: 岳麓书社,1993: 12 10.[ ][ ] “卦爻辞”的内蕴在 《彖传》、《象传》里已经得到9 刘知几. 史通 M . 长沙: 岳麓书社,1993: 51.[ ][ ]10 杨伯峻. 论语译注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 80: 173 . 揭示,为何还要在二传之后附以《文言传》呢?对[ ][ ]11 李泽厚. 论语今读 M .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 8: 385.[ ][ ]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只要把 《彖传》、《象传》与12 唐满先. 论语今译 M .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 82: 171.[ ][ ] 《文言传》加以比较就不难得知。还以乾卦为例, 13钱穆. 论语新解 M . 成都:巴蜀书社, 1985 : 402.[ ][ ]14 王利器. 文心雕龙校证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 如上所列,《周易象传》对乾卦 “爻辞”的评析只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