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失传了。
《归藏》商代原始版本也失传了。
最早提及《连山》《归藏》和《周易》的是战国文献《周礼》,其中《大卜》篇云:
( 大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另一篇《筮人》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目前所见的《归藏》最早版本是王家台秦简的版本。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载艾兰、邢文主编: 《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49 页)指出:
一九九三年三月,秦简《归藏》在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王家台出土,据学者研究认定,应为战国末年抄本。秦简《归藏》的卦画皆与今本《周易》对应,大部分卦名也与清人辑佚本《归藏》、今本《周易》及马王堆帛书《周易》相同。
目前研究《归藏》最重要的青年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辛亚民副教授周易研究学院有哪些,他于2014年第3期《船山学刊》发表《略论王家台秦简的风格特征》一文,指出:
王家台秦简《归藏》与同是源于卜筮的《周易》相比,在文本形式方面,只有卦辞,没有爻辞,使其诠释空间大大受限;卦辞的行文又较为程式化,单一化。在思想内容方面,《归藏》卦辞又运用了"托神言事"的叙述方式,单纯讲述占卜一事,且只有"吉"或"不吉"两种结果,影响了对其的发挥;卦辞内容也过于单调刻板,缺乏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归藏》的亡佚不是偶然的。
该文全文收录王家台秦简《归藏》释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之后他在权威A刊《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1期发表《“殷易说”考辨》指出:
“《归藏》”有三种不同的所指,一是典籍所载与《连山》《周易》并称“三易”的《归藏》,汉代学者称之为“殷易”; 二是清人严可均、马国翰等所辑佚的《归藏》,简称“辑本《归藏》”; 三是 1993 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简称“简本《归藏》”。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所谓的“《归藏》殷易说”,就文献所见有两处来源,一为王充、郑玄对杜子春说法的发展、改造; 二为《礼记·礼运》所说的可观“殷道”的《坤乾》。二者的相互糅合构成了学术史上“《归藏》殷易说”的渊源。但是这两处说法都不能充分证明殷人有名为《归藏》的卜筮之书。
考古材料中殷商时期殷人的占筮记录是研究“殷易”的宝贵资料,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这些资料即是“殷易《归藏》”。根据《周礼》,《归藏》属“三易之法”之一。与“三兆之法”不同,“三易之法”本质上是一种“数占”。
联系殷商时期的考古资料,学界称之为“数字卦”的商代器物上的契画被认为是数占的记录。考古学者也在殷墟发现了数占的一种工具———彩色小石子。④ 这些占卜记录和工具由于年代久远,所能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许多问题还存在争议,还不能认定其为“殷易《归藏》”周易研究学院有哪些,但对于探究“殷易”及其与《周易》筮法的关系,进而厘清学术史上扑朔迷离的关于“《归藏》”的说法,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合而言,目前学术界最新研究是夏、商、周三代应该都有自己的卜筮系统,但是夏商两代的卜筮系统不一定就等于是《连山》和《归藏》,甲骨文、《左传》《国语》记载中均有其他卜筮记录。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