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梅花 > 梅花易数占法 > 正文

    《周易》占筮的渊源与发展流变过程

    2024-04-24 14:07 标签: 周易 吉凶 也称 左手 变动

    有时,到书肆购买有关《周易》的书籍,往往会听到售货员用带点神秘的语调说:“这是算命的书,您要买吗?”可见,人们对《周易》的认识,有不少是片面地以为它只是作为“算卦占筮”之用的作品。

    当然,这种认识也并非毫无依据,因为《周易》产生之初,实是“为卜筮而作”。但我们所要修正的,是此书虽曾被用来占筮,而其本质乃是哲学著作;也就是前文说过的,它是“以占筮为表,以哲学为里”。而且,仅就“占筮”一端来说,《易》筮的运用实有它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流变过程。因此,对这一问题也有必要作一番简要的解说,以使读者树立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一、先秦时期用《周易》占筮的渊源

    在先秦时代,最为通行的预测吉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卜”,二是“筮”。“卜”是用龟甲或兽骨,将之灼钻穿洞,视洞沿的裂纹形状占断吉凶,随卜将结果刻写于甲或骨上(今存殷墟甲骨文即是),而没有预先编定卜辞;“筮”是用五十根蓍草,演算出卦形,根据所得之卦的卦象和卦爻辞来判断吉凶。

    先秦典籍中,记载《易》筮例子最多的是《左传》和《国语》。这些筮例,所涉及的多是上层统治阶级问疑决难之事。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厉公生了一个儿子,想知道幼儿的前程如何,便请周王朝的史官占了一卦;闵公元年记载,毕万想在晋国做官,便用《周易》占了一卦;闵公二年记载,鲁桓公的妻子将要分娩,桓公欲知这个未来子女的吉凶,就占了一卦;僖公十五年记载,晋献公想把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为妻,于是占了一卦;同年记载,秦穆公攻打晋国之前,为此占了一卦;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周朝廷内乱,周襄王逃往郑国,晋狐偃劝文公出兵送襄王回国,文公让卜偃占了一卦;成公十六年记载,晋国和楚国在鄢陵打仗,临战前,晋侯想预测战局的胜负,曾占了一卦;襄公九年记载,鲁宣公的妻子穆姜曾经设谋废除嗣君未成,被贬入东宫,临赴东宫前,占了一卦以问来日吉凶;昭公五年记载,鲁国的叔孙庄叔(名得臣)次子初生,为此占了一卦;昭公七年记载,卫襄公去世,卫国大夫对立长子还是次子为君的问题未能决定,于是占了一卦;昭公十二年记载,鲁国的南蒯想背叛鲁国投降齐国,为此占了一卦;哀公九年记载,宋国攻打郑国,晋国的阳虎占了一卦,以决定晋国是否要攻宋救郑。《国语》中类似这样的筮例也有一些,如《周语》记载,晋成公客居在周王朝,临将归国前,占了一卦;《晋语》记载,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出亡,想借用秦国的力量夺回晋国,为此占了一卦;又记载秦穆公收纳重耳,用兵力帮助重耳回晋,也让董因占了一卦。

    从上面举的简单例子看,先秦时代《易》筮的运用十分广泛。那些上层人物,出兵打仗要占卦,生儿育女要占卦,幼主登位要占卦,嫁女娶妻要占卦,甚至出走叛逃、遭受贬谪都要占上一卦,以测前程吉凶。至于在占卦过程中,如何判断所问事件的得失利弊,则往往是因人而异,即占卦者并非绝对以所筮得卦爻辞的吉凶为吉凶,而是根据他自己对事件的分析并参照卦爻辞的内容作出自己认为满意的解释。譬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这样一段记载:

    齐国的大夫崔杼去吊唁棠公之死,看到棠公的遗孀棠姜年轻貌美,遂生爱慕之心。这时,崔杼的妻子也刚死不久,便想把棠姜娶过来作继室。崔杼的手下认为不妥当,劝他勿娶。崔杼就用《周易》占了一卦,占得《困》卦变为《大过》卦。这是《困》卦第三爻六三变动所致。六三爻辞说:“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意思是:“困守在巨石下,石坚难入;凭据在蒺藜上,棘刺难践;即使退回自家居室,也盼不到配人为妻的一天,有凶险。”崔杼的下僚根据这则爻辞,认为是大凶之兆,绝不可娶棠姜。但崔杼对棠姜一见倾心,他解释说:“棠姜是寡妇,娶她没有妨碍;如果占得这一卦是凶兆,那凶兆早已在她死去的丈夫身上应验过了。”于是,崔杼执意娶了棠姜。不久,齐庄公利用到崔家的机会,与棠姜多次私通。崔杼知道内情后,大为恼火,就设计把庄公杀了,另立新君。第二年,崔杼和棠姜生了一个儿子。第三年,为确立家族继承人问题,崔杼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产生冲突,崔氏的政敌庆封乘机插手,杀了崔氏全家,夺取了他的全部人口和财货,棠姜上吊而死。崔杼面临家破人亡的境地,也上吊死了。在三年之间,崔杼由于娶棠姜为妻而酿成大祸,终于使崔杼整个家族彻底覆灭。

    读了这个筮例,人们或许会惊讶,《周易》爻辞所断定的“凶”兆,是何等准确啊,可惜崔杼不听劝告,自取灭亡。事实上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就崔杼娶棠姜为妻而言,由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以及各家族之间矛盾重重的人际关系,故崔杼一旦娶了棠姜必然要引来许多难以对付的事端,也就为他最终败亡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崔杼的手下人就是清楚地估计了这种形势,才借着占卦所得结果进行发挥引申,阐述他们的看法。倘若崔杼占卦得到的是吉祥之兆,他们照样也会推衍出“凶”的结果来。因为《周易》哲学强调“变动”,吉可变凶,凶可变吉,这就为占筮者提供了十分宽裕的推论余地。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史籍中记载的《周易》筮例时,要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占筮者的思辨能力,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而避免陷入迷信的泥淖。

    先秦文献中,《周礼》、《礼记》、《尚书》、《诗经》等均有对《易》筮的简略记载,但记载较多、较详细的则是《左传》、《国语》两书。可见,《周易》的筮法创立之后,即被长期沿用,至春秋时代仍十分盛行。至于用《周易》占筮的具体程序是怎样的呢?这方面的记录,最早的材料见于《系辞上传》。后来历代学者对之又有诸多阐说推衍,而南宋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所载一篇《筮仪》最为初学者所取用研习。下面即根据这些材料,略述《易》筮的程序和方法问题。

    二、《周易》占筮的程序及方法

    《系辞上传》指出:《周易》含有四方面“圣人之道”,其中一项是“占筮”,并在“大衍之数”章中专节概述了筮法的要旨。这节文字是: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音蛇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音乐lè)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几句话说得十分简单扼要,初学者理解起来颇为不易。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所载的一篇《筮仪》,即以上述几句话为提纲,详细解说了《周易》筮法的基本程序。下面依照这篇《筮仪》所叙,对《易》筮过程作一分析。

    (一)一变

    首先,准备50根蓍(音师shī)草(旧时称为“灵草”,专供占筮之用,气味芬香,可避免虫咬),放在圆木筒中;再准备一个方形木盘,盘中刻两个大槽,大槽左侧又刻三个小槽。这就是占筮用的所有工具。占筮时,筮者两手拿起50根蓍策,用左手取出其中的一根返回木筒中(留一策不用以象太极,叫做“虚一不用”)亦即《系辞上传》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大衍”,犹言“广为衍绎”)。再用左右手随意把49策分为两部分,置于木盘上的左右两大槽中,象征“天地”阴阳两仪,这是“第一营”(营,犹言“经营”),亦即《系辞上传》说的“分而为二以象两”。

    其次,用左手取出左大槽中的蓍草,再用右手从右大槽的蓍策中取出一根挂在左手手指之间,配合左右大槽的蓍策而象征“天地人”三才,这是“第二营”,亦即《系辞上传》说的“挂一以象三”。

    再次,用右手四策一组地分算左手的蓍策,称为“揲四”,象征一年四季,这是“第三营”的前半部分,即《系辞上传》说的“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再次,将“揲四”所余的蓍策(或一策、或二策、或三策、或四策)夹扐(演蓍时挂蓍草于手指间曰扐)在左手无名指间,象征岁时中的“闰月”,这是“第四营”的前半部分,即《系辞上传》说“归奇于扐以象闰”。

    再次,用右手将“过揲之策”(即前头已经揲算过的蓍策)放回木盘上的左大槽中,并取出右大槽中的蓍策,用左手如上述之法四策一组地揲算,这是“第三营”的后半部分。

    再次,将此次“揲四”所余的蓍策(或一策、或二策、或三策、或四策)夹扐在左手中指之间,象征岁时五年之后出现第二次“闰月”,这是“第四营”的后半部分,即《系辞上传》说的“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经过上述的六道程序,“四营”已告一个段落,就可以把右手的“过揲之策”也放回木盘的右大槽中,并将左手指间“一挂二扐”之策放在木盘左侧的第一小槽中,这就是“一变”。检查“一变”的结果,须看左手三指间的“一挂二扐”之数,这时,两次夹扐的余策,左大槽若余一策则右大槽必余三策,左余二策则右亦二策,左余三策则右必一策,左余四策则右亦四策;合“一挂二扐”之策,则非五即九,即为“一变”的结果。《周易》占筮的起步就在第一变,事实上,第一变的所有程序为以后的每一变展示了可资依循的最基本模式。所以,对第一变的情况,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一情况可以列表示如:

    第一变所得挂扐之数表

    (二)二变

    “一变”之后,将左右两大槽的“一变”过揲之策合在一起,再按“一变”的程序“分二、挂一、揲四、归奇”而如法四营一周,然后把“一挂二扐”之策放在木盘左侧的第二小槽中,这就完成了“二变”。“二变”的结果,也须看左手三指间的“一挂二扐”之数,这时,两次夹扐的余策,与第一变颇不同,即左大槽若余一策则右大槽必余二策,左余二策则右必余一策,左余三策则右必余四策,左余四策则右必余三策。因此,合而计之,第二变所得挂扐之策的总数,非四即八。这一情况也可以列表示如:

    第二变所得挂扐之数表

    (三)三变

    “二变”之后,再将左右两大槽的“二变”过揲之策合在一起,又按“一变”、“二变”的程序“四营”,然后把“一挂二扐”之策放在木盘左侧的第三小槽中,这就完成了“三变”。“三变”的结果,仍须看左手三指间的“一挂二扐”之数,这时,两次夹扐的余策,与第二变完全相同,即左大槽若余一策则右大槽必余二策,左余二策则右必余一策,左余三策则右必余四策,左余四策则右必余三策。因此,合而计之,第三变所得挂扐之策的总数,也是非四即八。这一情况也可以列表示如:

    第三变所得挂扐之数表

    (四)三变成一爻

    三变完毕之后就可以根据三次变化所得挂扐之数的情况,并结合第三变的过揲之数,画下所成之爻,这就是“三变成一爻”。三次变化所得的“挂扐之数”的情况,无非“五”、“四”、“九”、“八”这四种概率。对于这四种因揲蓍过程所得出的特殊数字,古代易家又分别将之归纳为两种称呼——将五、四称作“奇”数(因为两数中均只含一个“四”,所以称“奇”;又因为这两数较“九”、“八”为少,所以也称“少”)。又将九、八称作“偶”数(因为两数中均含有两个“四”,所以称“偶”;又因为这两数较“五”、“四”为多,所以也称“多”)。这样,三次变化后可以推得出的成爻情况就有四类:

    (1)三奇

    如果三次变化所得挂扐之数为“三奇”(即“五、四、四”,也称“三少”),三者相加为十三,这样第三变之后所剩“过揲之策”为三十六策(即四十九减去十三),除以四得“九”,为“老阳”之数,画符号“□”表示,筮家也称为“重”。

    为什么要把“过揲之数”除以四呢?推其因,盖每一变皆为“四营”而成,而“四营”的最关键步骤是“揲四”,即每四策一组地分算蓍策,故被揲算过的策数必然为四的倍数,而欲求其精约之结果,必当再用四除之。因此梅花易数金钱卦占法,将“过揲之数”除四,便得出每次变化的最终数字。

    (2)三偶

    如果三次变化所得挂扐之数为“三偶”(即“九、八、八”,也称“三多”),三者相加为二十五,这样第三变之后所剩“过揲之策”为二十四策(即四十九减去二十五),除以四得“六”,为“老阴”之数,画符号“×”表示,筮家也称为“交”。

    (3)两偶一奇

    如果三次变化所得挂扐之数为“两偶一奇”(即“九、八、四”,或“九、四、八”,或“五、八、八”,也称“两多一少”),三者相加二十一,这样第三变之后所剩“过揲之策”为二十八策(即四十九减去二十一),除以四得“七”为“少阳”之数,画符号“—”表示,筮家也称为“单”。

    (4)两奇一偶

    如果三次变化所得挂扐之数为“两奇一偶”(即“五、四、八”,或“五、八、四”,或“九、四、四”,也称“两少一多”),三者相加为十七,这样第三变之后所剩“过揲之策”为三十二策(即四十九减去十七),除以四得“八”,为“少阴”之数,画符号“--”表示,筮家也称为“拆”。

    显而易见,三次变化之后,我们看到的蓍策揲算的现象均逃不过上述四种结果——其所得挂扐之数皆在三奇、三偶、两偶一奇、两奇一偶之间徘徊。数学是那样玄妙,又那样简单;而数学一旦与《易》筮结合起来,则又产生了何等扑朔迷离的色彩!但我们的任务却在于,让看似复杂万端的占筮之术重新回归到极为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中,而最初步骤便是明了《易》筮“三变成一爻”之所以然。这一问题解决了,则有关筮法的一切疑难均将不复存在。简言之,《周易》的筮法凡三变必成一爻,所成之爻无非老阳、老阴、少阳、少阴(简称“阴阳老少”),用数字象征即是九、六、七、八,也合称为“重、交、单、拆”。

    至若为什么把“阴阳老少”、“九六七八”的结果用“□”、“×”、“—”、“--”来表示,大概是古代筮家约定俗成的规范形式,至少从“—”和“--”的符号中我们看到了“阳”和“阴”的原始象征符号的沿承情况,而“□”和“×”则无疑也是两种被人们长期认可的标识记号。然而,把“九六七八”之数用“重交单拆”作为别称,初览之下,不禁令人颇为费解。其实,倘细为思考,此类别称也含藏着诸多可以令人心领神会的合理因素——“重”者,阳刚之重叠,故为“老阳”之别称;“交”者,阴柔之交叉,故为“老阴”之别称;“单”者,单纯之一阳,故为“少阳”之别称;“拆”者,由单纯一阳拆开而分出一阴,故为“少阴”之别称。依此思之,“重交单拆”之为“阴阳老少”、为“九六七八”,岂不是颇易理解了吗?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己之见,尚未有切实可靠的文献史料依据,唯述此以与读者共相研讨,并俟来日进一步取证。

    关于“三变成爻”的结果,我们也可以列表示如:

    三变成一爻表

    “三变成一爻”在《周易》蓍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步骤,此后第四变至第十八变,均是前三变的重复循环。

    (五)十八变成一卦

    三变既成一爻,再将四十九根蓍策合为一处,如前三变之例反复揲算,每历三变均又成一爻,这样共经历18次变化就得六爻而形成一卦。其中开首三变所得为初爻,第四到六变所得为二爻,第七至九变所得为三爻,第十至十二变所得为四爻,第十三至十五变所得为五爻,第十六至十八变所得为上爻。这就是《周易》筮法“四营成一变”、“三变成一爻”、“十八变成一卦”的大体程式。现在俗语中常说的“女大十八变”梅花易数金钱卦占法,即是从筮法用语中套用来的。

    (六)依卦推论的法式

    根据上文所述程序揲算出一卦之后,古人又是怎样推断吉凶的呢?原来,揲筮所得的卦形中,有可变之爻,有不变之爻,其中“老阳”、“老阴”可变,“少阳”、“少阴”不变。《周易》占筮,原则是占动爻不占静爻,亦即占“九”、“六”,不占“七”、“八”,所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阳爻和阴爻均用“九”、“六”表示。这样,在筮得的卦形中,若有一爻或数爻为“动爻”(即“老阳”或“老阴”),其爻阴可变阳,阳可变阴,该卦就变成另一卦;此时,筮得的卦形称“本卦”,所变的卦形称“之卦”,某卦变成某卦即称“某之某”(如“《否》之《观》”、“《明夷》之《泰》”等即是)。占筮时,便是依据筮得卦形的变或不变情况,占断吉凶利弊。关于占断的细则,前人说法不一。南宋朱熹与其学生蔡元定合撰《易学启蒙》一书,归纳出七条筮占法式,可资参考:

    (1)一爻

    变卦中若有一爻变动,就用“本卦”变爻的爻辞占断吉凶。

    (2)二爻

    变卦中若有二爻变动,就用“本卦”两个变爻的爻辞占断吉凶,但以居上的一爻为主。

    (3)三爻

    变卦中若有三爻变动,就用“本卦”及“之卦”的卦辞占断吉凶,以本卦为主而以之卦为辅。

    (4)四爻

    变卦中若有四爻变动,就用“之卦”的两个不变爻的爻辞占断吉凶,但以居下的一爻为主。

    (5)五爻

    变卦中若有五爻变动,就用“之卦”的一个不变爻的爻辞占断吉凶。

    (6)六爻

    变卦中若六爻皆变动,分两种情况:如果筮得六爻皆为纯老阳或纯老阴,卦成《乾》、《坤》,则《乾》卦以“用九”文辞占断,《坤》卦以“用六”文辞占断;其他六爻皆变,就用“之卦”的卦辞占断。

    (7)六爻皆不变

    卦中若六爻皆不变动,就用“本卦”的卦辞占断吉凶。

    当然,上述七条只是朱熹和蔡元定总结出来的筮占法则,与《左传》、《国语》所载筮例有的相合,有的不甚相合。这是因为古代筮法常常是缘象求占,方法灵活,不能执一而定,并且筮家在占断吉凶时往往兼取“互体”以及八卦的诸多喻象来相互配合而作出解说。

    《周易》筮法,不仅在先秦时代颇为盛行,即使秦汉以后也常被人们运用。尚秉和先生撰《周易古筮考》一书,就从历代史籍中辑录了不少这类筮案。如其中一则唐代的资料是这样说的:

    唐代有个叫路宴的人,夜间上厕所,有强盗埋伏在厕所旁。路宴忽然心生惊悸,急忙举烛火照出强盗埋伏之处。强盗拔剑现身,说道:“请别惊怕,我是受命前来刺杀您的。但我也懂得辨明是非忠邪,我已经知道您是个正直不阿的人,所以今天不会杀您。”说完就收剑回身而去。路宴惊魂未定,于是每天昼夜惶恐戒备,以防再遭刺客暗算。一天,请一位名董贺的人替他算卦,占得《夬》卦第二爻变动,董贺说:“根据卦象和爻辞的意思,确实有人想加害您,但现在灾难已经过去了,您只要守持中正之德,必能长保平安,不用忧虑。”后来路宴果然不再碰到祸患。

    在这则例子中,由于筮得《夬》卦第二爻变动,董贺即用“本卦”变爻的爻辞占断吉凶。《夬》卦九二爻辞作:“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其大意是:“时刻戒惕呼号,尽管深夜出现兵戎之事,也不必忧虑。”内容正与路宴的情况相合。所以董贺劝告路宴可以免忧。此类例子,在各个时代的历史资料中颇为常见,足知《易》筮对人们的影响之大。

    三、《周易》筮法的发展及其流变

    先秦时代的《周易》占筮法流传到西汉之后,又有较大的发展与各种变异,乃至流为民间术士愈演愈繁的种种《易》占手段。这方面的情况颇为复杂,此处择取较重要者略作简介。

    (一)焦赣《易林》筮法

    西汉焦赣,字延寿,写了一部《易林》。此书按每卦均可以变成六十四卦中任何一卦的规律,排成4096种卦变次序,每一种卦变都附有一则韵体文辞,称为“林辞”,供人占筮之用。

    用《易林》占筮,也是先以揲蓍四营之法,经十八变成一卦,然后视“本卦”与“之卦”的情况寻找《易林》中相应的“某卦之某卦”的“林辞”来占断吉凶;若筮得“本卦”六爻皆不变,则取《易林》中的“本卦”的“林辞”来占断。这种筮法,沿用了先秦的揲蓍演卦程序,但不取卦爻辞占断,而是另编一套文辞作占断之用。

    (二)京房筮法

    西汉京房,字君明,是焦赣的学生。他跟从焦赣研究易学,尽得焦氏阴阳占筮的真传。为官期间,经常通过占筮来解说自然灾异和社会现象,并借以抨击朝政。焦赣曾预言:“学了我的阴阳占筮的道理,而招来杀身之祸的,必然是京房。”后来京房果然蒙遭用占筮“诽谤政治”的罪名被朝廷逮捕处死。

    京房对《周易》筮法的发展与改造,大约体现于两方面:

    一是发明了“金钱代蓍”法,也称“金钱卜”。其法是用三枚铜钱代替蓍草,一次同时掷下三钱,以有字之面为阴,无字之背为阳,若遇三枚皆背为“老阳”,即“三少”,其数为“九”;若遇三枚皆面为“老阴”,即“三多”,其数为“六”;若遇两枚面一枚背则为“少阳”,即“两多一少”,其数为“七”;若遇两枚背一枚面则为“少阴”,即“两少一多”,其数为“八”。这样,每掷一次得一爻,相当于“三变”;掷六次成一卦,相当于“十八变”。由于“金钱卜”的原理与蓍草揲卦无异,但操作程序却简便得多,所以汉以后在民间十分流行,街肆卦摊上的“卖卜先生”大都使用此法,以致原初用50根蓍草演卦的方法反而鲜为人知了。唐代诗人于鹄写过一首《江南曲》:“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全唐诗》卷十九《相和歌辞》)即言及“金钱代蓍”之事。足见当时的“金钱卜”似乎人人皆知,连年轻妇女思念远方的郎君,祝其早归,都用此法卜上一卦。

    二是将五行、天干、地支与六十四卦的爻位相配合,并创造六亲、世应、飞伏等条例,纳入《周易》占筮的体系中,使筮法复杂化。后代题为郭璞撰的《洞林》及题麻衣道者撰的《火珠林》,均全盘沿用了京房的这些条例,在中国占卜史上流传了近两千年,至今一些喜好占筮的人仍在使用此法。

    除焦赣、京房对《易》筮方法作了发展与改造之外,民间流行的各种筮法还很多。如相传北宋邵康节发明的“梅花易数”也是一种,其有用字画起卦的方法,如:求筮者随手用楷书写出两个字,然后计算各字的笔画数,以“先天”卦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序,笔画超八画的从第九起再自“乾一、兑二”算下去,每字的最后一画算至哪一卦就成为其字的卦象,而以上字为内卦,下字为外卦,组成一个六画卦形;然后把两字笔画数的总和除以六,若余一则以初爻为占断,余二则以二爻为占断,余三则以三爻为占断,余四则以四爻为占断,余五则以五爻为占断,若整除则以上爻为占断。此类占筮方法,于古无征,只能看作是后人创造出来的用以依附《周易》占断吉凶的新方术而已。

    总之,自《周易》筮法创立以后,对后代影响至大,其发展流变也十分广泛多样。作为研究《周易》者,有必要了解这一历史状况,探讨《易》筮产生、发展、演变的背景,从而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有较为明晰的认识。但如果盲目地崇拜《易》筮,一味对之津津乐道,奉为至宝,以至弃置《周易》的经传而不读,则显然是舍本求末之举,在今天的时代是十分不足取的。这一点,初读《周易》者务必明确,以免误入歧途。

    — —

    文|张善文 原载于《周易入门》上海古籍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

    相关文章
    易经占卜方法:金钱卦的奥秘与应用

    易经占卜方法:金钱卦的奥秘与应用

    就是用三个铜钱占卜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从焦京易这个易经系统来的。其实在《梅花易数》中,如果用数字占卜还更简单,凡起卦,不管数是多少,数在一到八间直接用先天八卦卦数取卦,大于八的数,用八去除,用余数作卦,...
    了凡四训中袁了凡与孔先生的奇妙相遇:官场

    了凡四训中袁了凡与孔先生的奇妙相遇:官场

    他在《易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与创造,发明出了“梅花易数”的占卜方法。所以命数是天定的,但是定数是需要我们后天去改变的,“命由天定,运自己作”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有人一出生就富贵,有人则出生即贫贱...
    周易预测绝学:奇门遁甲大六壬,金口诀以及

    周易预测绝学:奇门遁甲大六壬,金口诀以及

    梅花易数断卦方法梅花易数断卦方法梅花易数断卦方法梅花易数基础知识梅花易数断卦方法梅花易数断卦方法梅花易数断卦方法梅花易数起卦法端法后天起卦法是以”八卦万物属数为上卦,以后天八卦方位下卦,即以物或人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