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课程简介课程简介一、学习目的与目标一、学习目的与目标(一)文学信息、知识的储备 媒体从业者应该具有文学方面的知识储备,理由:1、媒体是信息载体,媒体信息也包括文学信息当代社会自由诗,文学领域是传媒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文学作品、作家、文学出版信息、影视剧(以文学为蓝本)信息都涉及文学领域;2、作家作为一种社会明星或名人(如贾平凹、王蒙、韩寒等)往往是传媒的新宠,文学话题的炒作是媒体炒作的重要对象;3、文学中有社会、文化、历史、思想等领域的信息,作为信息传播机构的媒体应该予以关注。null(二)文学能力的获得1、媒体与文学的互生关系:(1)现代中国文学就是伴随着报刊杂志而兴盛的,文学成为媒体的重要内容以吸引读者(连载小说、随笔、杂文、散文);(2)许多报刊文体也就是文学文体(通讯、报告文学);(3)与文学相关的专业报刊(文学杂志、文学出版机构)。这都需要媒体从业者有必要的文学知识背景和文学鉴赏、评价能力,才能因应采写、编辑的需要。2、新闻写作需要文学修养(人文修养):文学修养形成文字处理能力、语感、文学笔法、技巧,这都是新闻写作所需要的(中文系与新闻系出生在媒体工作成效的比较)二、学习要求二、学习要求(一)文学阅读(推荐篇目)中短篇小说:鲁迅《呐喊》《彷徨》,沈从文《边城》、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张爱玲《金锁记》,阿城《棋王》,莫言《红高粱》,余华《活着》长篇小说: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李劼人《死水微澜》,钱钟书《围城》,杨沫《青春之歌》,陈忠实《白鹿原》,韩少功《马桥词典》诗歌、散文:郭沫若《女神》,《朦胧诗选》(洪子诚编)、《九叶集》、余秋雨《文化苦旅》戏剧:歌剧《白毛女》,老舍《茶馆》,曹禺《雷雨》《日出》(二)影视(视频)推荐观赏:歌剧《白毛女》、话剧《茶馆》《雷雨》《家》,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电影《边城》。
三、考试考查 三、考试考查1、平时作业(30%)+期末考试(70%)作业(任选一项):(1)以一部或一组作品为对象,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评论、赏析文章或读后感当代社会自由诗,严禁抄袭和拼贴。(2)诗歌朗诵表演,长诗或组诗:(有感情和表现力,背诵,时长3分钟)(3)话剧或歌剧表演(一场或一个重要片段),可多人合作。可适当对原剧本作必要的压缩,改编,但要忠实于原作。(此项特别鼓励,评分倾斜)2、考试要求(1)记忆:重要作家、作品名称,文学社团、流派名称、文学史概念(名词、术语) (2)重要作品理解和赏3、考试题型:填空(30分)名词(概念)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分析、论述题(20分)第一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轨迹及社会背景第一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轨迹及社会背景null一、旧文学的转型与新文学的萌芽(清末民初)(一)梁启超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二)林纾、严复的翻译及其影响:《茶花女》、《天演论》(三)晚清白话文运动(四)“文明戏”与“鸳鸯蝴蝶派”二、新文学的奠基与开拓(1917—1937)(一)《新青年》杂志与“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初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发表;胡适与“白话文学”运动——《尝试集》与白话新诗的最初试验、《白话文学史》与白话文学之鼓吹(二)新文学社团运动: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浅草—沉钟社(三)新诗、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的成型:从白话诗到自由诗再到格律诗;散文名家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林语堂;短篇小说与新诗的奠基人:鲁迅与郭沫若(四)文学流派与思潮的兴盛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2、“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革命+爱情”小说(茅盾、null巴金、蒋光慈) 3、“京派”与“海派”、“现代派”(五)长篇小说、新诗、戏剧的成熟:大家与名家的涌现(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萧红等)三、新文学的转型与分流(1937—1949):战时文学(一)“国防文学”的兴起与新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二)“流亡文学”:东北流亡文学(萧军、萧红、端木蕻良)、港澳文学与“南来作家”(三)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 1、解放区文学(“延安文艺”):“延安文艺整风”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工农兵文学”、“赵树理方向”——解放区文学的乐观、颂歌基调(“解放区的天,明朗的天”) 2、国统区文学:“国难文学”与讽刺文学 3、沦陷区文学:“汉奸文学”、“市民文学”、通俗文学——通俗、流行是其主要方向null四、走向“一体化”与异化(1949—1976)(一)“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学的体制化、政治化与类型化1、文学的政治批判运动、意识形态化的文学批评:“小资产阶级倾向”、“反党文学”、“毒草”2、创作禁区:“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段”、爱情题材的禁区、知识分子题材的禁区3、主流与异端:(1)主流:赞歌与颂歌;(2)异端:“干预生活”、讽喻文学与个性化文学(二)“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976):公开文学(样板戏)与地下文学(手抄本小说、地下诗歌)、潜在写作五、回归自身与迈向多元(1976—2010)(一)“新时期文学”(1976—1989) 1、政治性文学的余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2、1985以后文学的回归自我:“现代派”、“寻根派”(小说与诗)、“先锋派”(二)“后新时期文学”(1990— ) 1、“90年代文学”:文学边缘化、市场化与“人文精神”呼唤,“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与社会问题 2、“新世纪文学”:消费性文学、底层文学(底层写作、打工文学)与“网络文学”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