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历史百科 > 正文

    360教育集团:山东大学历史学一级学科最新学术综合实力

    2024-04-20 08:04 标签: 教授 考古 学术 山东 学院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历史文化学院是一个学术传统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学院,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学院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的单位之一,是教育部、财政部审定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学院具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等重大学术平台,下有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硕士点。历史学一级学科最新学术综合实力连续两年居中国大学排行榜第6名。二级学科中的考古专业曾以A++的最高分数排名第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曾以A++的最高分数排名第一。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7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泰山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有二级岗教授4人,三级岗教授10人;有博士生导师34人(含兼职博导)。学院现有国家社科基金评委1人,有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档案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有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委1人。在全国性学会中担任主要职务者6人。学院设有历史、考古、档案、文化产业管理四个系,有韩国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历史语言研究所、美术考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共有历史、考古、档案、文化产业管理、世界史5个本科招生专业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并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的全校公共必修课。

    近五年获得“国家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精品课程”各一项。2005年2月15日,中央电视台晚19点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曾重点报道过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学院团委为学校的五个“红旗团委”之一,学生会主办的《长风》杂志是全校的品牌杂志。 学院国际交流极为活跃,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评委单位。中外合作项目众多,在海外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学校人事处2008年公布的最新资料,我院有长期海外经历的教师18人,是除外语学院外人数最多的文科学院。 山东省委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山东省东方文化研究基地,和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工作指导网站“山东文化产业网”均设立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连琪基金委员会、王仲荦学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基金委员会均设立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院现任院长为王育济教授,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为赵爱国教授,副院长兼校博物馆馆长方辉教授,副院长赵兴胜教授,张友臣、杨加深副教授,院党委副书记为董雪梅副教授,办公室主任薛辰兵,院团委书记兼院长助理朱伟,院办公室副主任扈玉萍。历史系系主任为胡新生教授,考古系系主任为王青教授,档案系系主任为刘旭光副教授,文化产业管理学系系主任为韩英副教授。

    二、历史沿革 1901 年官立山东大学堂(济南)创建之初即开设历史课程。后在省立山东大学( 1926 年后,济南)、山东大学( 1930 年后,青岛)、齐鲁大学、临沂抗日根据地山东大学中,历史学科有极大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史系独立成系,杨向奎先生兼任中文、历史两系主任。历史系汇集了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等著名的八大教授",以及丁山、赵纪彬、吴大琨、许思园、刘敦愿、韩连琪、卢振华、徐绪典、孙思白、华山、蒋捷夫等一批知名学者,创办了《文史哲》(杨向奎先生为第一任主编),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山东大学赢得了 " 文史见长 " 的盛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学位制后,山东大学历史系拥有了国务院审批的第一批博士点(中国古代史)和硕士点。王仲荦、张维华、郑鹤声、韩连琪、刘敦愿、田昌五等前辈学者培养了一批青年学术人才。另有一批中壮年教授成为各个研究领域中的著名学者。考古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中国经济史及史学理论研究均在学术界有较高地位。尤其是王仲荦、郑佩欣、陈之安等先生的魏晋隋唐史研究和以路遥、孔令仁、李德征、陆景琪等为代表的义和团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有着巨大影响。

    八十年代,在路遥教授的亲自主持下,在五十年代的基础上又开始了近二十年的大规模的义和团资料的田野调查。目前,路遥教授仍在继续招收和培养义和团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他为主任的 " 山东大学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心 " 是国际公认的义和团研究重镇。在此期间,王仲荦、葛懋春、李德征、吕伟俊教授先后担任历史系主任。 1996 年 7 月,山东大学在原历史系的基础上组建历史文化学院,下设历史系、考古系、档案系、旅游系( 2000 年划归管理学院),院长为吕伟俊教授。2000 年 7 月 22 日,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成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保持原名称、建制不变,2001年王育济教授、于海广教授分别担任院长与党委书记。 学院的历史专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51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时单独设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档案学于1996年单独设系;文化产业管理学于2004年设系。学院的中国古代史专业是1983年国务院审批的第一批博士点之一;2000年考古专业被审批为博士点;2003年学院连续取得了专门史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覆盖了历史学所有8个二级学科,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与博物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

    2007年,专门史中的中外关系史由国务院学位办单独审批为博士点,我院博士点增加到9个。我院硕士点11个(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与博物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中外关系史、档案管理学和文化产业管理学)。其中档案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授管理学的硕士学位。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文化产业管理学硕士点,也是全国第一个本专业的硕士点。 三、学科现状 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王育济教授,副主任委员为姜生教授、马新教授,委员为于海广、方辉、任相宏、张金龙、陈尚胜、周晓瑜、胡新生、胡卫清、赵爱国、赵兴胜、栾丰实、顾銮斋教授。全院现有教职员工77人,其中专业教师61人,教授 30 人,副教授 17 人。正教授占专业教师的 52% ,比例居全校各院系之冠。学院目前有博士生导师 34 人(含在我院招生的兼职博导)。 近十年中学院连续 13 人破格晋升为正教授。近五年有 15 名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从海内外引进。形成了一个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梯队。2003年,学院同时完成了专门史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2007年学院的中国古代史专业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整个历史学科被财政部、教育部审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其中又以下述5个学科领域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1.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学术带头人姜生教授,1964年生。复旦大学史学硕士,四川大学哲学博士(道教研究),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一年期)。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第二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美、法The On and 国际奖获得者(2005)。代表作《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140.8万字;南北朝隋唐五代卷,1 60万字。科学出版社2002、2006)、《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 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2000、2002中英文版)等。美国 of and (科学与宗教大百科全书)撰稿人之一。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重点项目3项。其他重要学者有胡新生、曾振宇教授(先秦秦汉文化),谭世宝教授(魏晋隋唐文化),王育济、张熙惟、范学辉教授(宋元明清文化),以及杨加深、葛焕礼、林威、宇汝松等副教授。2.魏晋隋唐史学术带头人张金龙教授,1965年生。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霍英东基金获得者(2002)。代表作《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80万字,中华书局2004)和《北魏前期禁卫武官制度考论》(《历史研究》2003.3)、《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历史研究》1999.6)、《李唐出于赵郡李氏说》(《历史研究》1993.5)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 其他重要学者有齐涛教授(魏晋隋唐史)、谭世宝教授(魏晋隋唐佛教)、马新教授(汉魏乡村史)、周晓瑜教授(汉唐史学史)、王大建教授(魏晋南北朝史)、刘玉峰教授(隋唐经济史),及张友臣副教授、谭景玉博士和王建峰博士等。 3.中外关系史 学术带头人陈尚胜教授,1958年生,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代表作《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明与清前期海外贸易政策比较》(《历史研究》2003.6)、《唐代的新罗侨民社区》(《历史研究》1996.1)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项目2项,现主持国家《清史》编修工程中的《清史·邦交志》项目。 其他重要学者有晁中辰教授(华侨史、明代中外关系史)、顾銮斋教授(世界中世纪史及中外税制比较)、李巍教授(加拿大史及中加关系史)、郑群副教授(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等。

    4.义和团与民间信仰和近代社会学术带头人路遥教授是义和团研究领域中最负资望的老一辈学者(2002年由学院返聘,2003年由学校发文返聘为博士生导师)。近年代表作《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2004)、国家《清史》编修工程招标课题(2005)各1项。其他重要学者有胡卫清教授(基督教在华传播史)、刘平教授(清史、秘密社会史)、苏位智、刘天路教授(义和团与近代中国),徐畅、赵兴胜、刘培平、李平生(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中华民国史)、赵爱国、董宝训教授(当代中国史),以及牟东篱副教授等。5.海岱考古与美术考古 学术带头人栾丰实教授,1951年生,山东大学博士。代表作有《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大汶口文化社会发展进程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2003)。主持发掘的“丁公遗址”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主持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中美合作“日照两城镇考古研究”等项目。 学术带头人刘凤君教授,1953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代表作有《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002再版)、《青州地区出土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等。

    其他主要学者有于世永(环境考古)、于海广教授(商周考古)、任相宏教授(商周考古)、方辉教授(商周考古),崔大庸教授(汉唐考古)、靳桂云教授(植物考古),王青教授(史前考古),以及陈淑卿副教授,王芬、陈雪香博士等。我院世界史专业的顾銮斋、李巍教授,郑群、白雪峰、牛淑萍、王广振、解玉军、孙一萍副教授在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和西方宪政史研究方面有突出影响;档案学专业的赵爱国教授,刘旭光、王云庆副教授,谭必勇博士在档案管理、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虽然2004年建立,但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均走在全国最前列,曾连续两年以A++的最高评价居中国大学排行榜年度新专业之首。刘玉平教授,张友臣、韩英、牛淑萍、王广振、董雪梅副教授,丁培卫、杨东篱、盖金敏、唐建军博士在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有较深造诣。 山东大学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史、古典文献整理等学科方向均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其主要带头人或学术机构分布在山东大学其他院系,共同构成了山东大学历史人文学科发展的宏大格局。学院科研基础厚实,近十年来,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即高达 20 项。 2005 年我院曾同时获得 4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重点课题)。

    2006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项。另外还有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国家清史工程招标课题 4 项,教育部项目 27 项,省社科规划项目和其他项目 82 项。2006年,山东大学召开五年一度的全校文科工作会议上,陈炎副校长公布全校文科科研经费统计数字,历史文化学院的纵向经费(国家、教育部、教育厅)和横向经费,均居文科院部第一。学院设有韩连琪基金会、王仲荦学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基金委员会,鼓励和支持相关领域的研究,并重点奖励和支持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山东省重点学科3个,山东省社会实践基地3个。 学院近年来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每个月都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访,中外合作研究课题众多。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向海外开放的教育空间,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流的环境。其中,姜生教授主编,由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众多著名学者参编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和姜生教授所获得的“GPSS-MAP”国际学术大奖,于海广、栾丰实教授主持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日照两城镇研究、方辉教授主持的美国地理学会鲁东南聚落考古合作项目,陈尚胜教授主持的中韩关系等均有着重要影响。

    德国的Mayke 教授、美国的Anne 教授,以及港台的丁煌教授等,均为学院特聘教授。 著名学者席泽宗(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钱乘旦(北京大学教授)、马大正(中国社科院边疆研究中心研究员)、朱诚如(国家清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于化民(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郝振省(中国出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齐涛(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刘长允(山东广播电视局局长)、崔大庸(济南市文物局局长)、江奔东(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张书学(山东经济学院教授)等均为历史文化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直接在我院招收和指导博士研究生。另有一批著名学者为我院兼职教授,从不同方面关心和支持着学院的学科发展。 四.学生工作、本科教学和其他方面 截至 2008 年 9月,全院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 267 人,博士研究生 91 人,博士后研究人员 22 人,在读本科生 470 人。自 2002 年起,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超过了本科生。凭借学院悠久深厚的学术人文传统和学科的独特优势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形成了 " 传道 " 与 " 授业 " 相结合的 " 综合育人 " 的教学管理特色。

    近年来,本科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及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在学校中均名列前茅。学院的共青团工作近年有突出发展,2007年被评为山东大学仅有的五个“红旗团委”之一。学生会的《长风》杂志先后七次被评为品牌杂志;学生组织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会多次被评为全校学生优秀社团。学院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形成扎实、严谨的学风。教师课堂的评分,历年来均居全校前列。2005年山东大学在完成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我院等5个院部获得最高奖。2002年以来,学院还面向全校4万本科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又名《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在国内外教育界有重大影响,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精品课程;中央电视台2005年2月15日晚19点新闻联播节目中,以“扬历史传统,育民族精神”为题,对我院主讲的这门课程进行了报道。2005年7月,在北京香山举行的“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成为会议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杨振宁、李学勤、汤一介、陈黛云、韦珏(教育部副部长)刘小枫、郭齐勇、陈来、朱苏力、甘阳等著名学者都从不同方面发表了意见。 学院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微机室,有考古、档案和文化产业3个专业实验室。

    院图书资料室现有中外文藏书 14.7 万种,各类中外文期刊 200 余种, 3 余万册。考古资料室现有考古类图书 5 万余种。我院的韩国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收藏韩国历史资料最齐全的机构。我院的宗教 、 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是目前收藏山东道教碑刻资料最全的机构。学院的考古资料库藏有一万余件文物,是目前中国高校中文物收藏最多的库房,其中 95% 以上是本科教学实习时发掘的成果,一级文物 75 件。学院收藏的丁公陶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大辛庄甲骨文字是殷墟之外首次发现的商代甲骨卜辞。有四次考古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三次发掘的文物由历史文化学院收藏,为考古教学和中国古代史教学提供了最充足的实物资料。学院提出“教学、科研、创收并重”的发展方针,2002年创收500余万元,2003年创收430余万元,2004年“高硕”招生近500人,创收120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学术梯队的建设和学科的发展。根据校财务处公布的数据,我院自2002年以来,连续每年创收总收入均列山东大学前十位,累计上缴学校提成达1000余万元,为学校做出较大贡献。 山东省委社科规划小组批准建立的“山东省东方文化研究基地”(2002年)、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2003年)设立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省东方文化研究基地”近年来完成了“齐鲁商贾传统”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近年来完成了“一山一水一圣人”、“风筝文化产业”、“山东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综合研究”等课题;2006年提出“文化、创意、财富”的主题词连续两届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主题词,在海内外产生过巨大影响。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工作指导网站“山东文化产业网”设立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是国内点击量最大的专业网站之一。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

    相关文章
    亨利·吉:从自然杂志编辑到古生物学者的传

    亨利·吉:从自然杂志编辑到古生物学者的传

    简单地说,这本书前11个章节以时间为轴,从宇宙诞生说起,介绍了地球的诞生和早期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以及随后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包括大陆变迁历史和气候变迁历史,主要生物类群的起源...
    探索地球生命史:从起源到物种大灭绝的神秘

    探索地球生命史:从起源到物种大灭绝的神秘

    从生命的起源到数次的物种大灭绝,每一个环节都揭示了地球生命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球生命史上发生了五次主要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每一次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地球上的生命历史是一个充满变化和不断进化...
    安徽省各地市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沿革

    安徽省各地市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沿革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市,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省名由明清时期的安庆府、徽州府两个府的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下面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