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太极文化
“太极”理论是中国先秦黄老思想的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太极”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圣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逐步的认识宇宙,天体和人生。何谓太极,先哲解释不一。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熹说:“太极者,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各家注解虽不相同,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圆含无穷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灾祸。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使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周易基础瑜伽动作简单舞蹈,生的来源就是太极。
太极生两仪者,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为清净光明之体,此为无生之理性。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仪如《孔氏正义》所释,作容仪讲,因其尚未成象,故不称为两象,只称两仪。但这两仪实为四象以至万象的基本结构,万象即由两仪细分而成,所以万象无不有阴阳两仪。万象之数虽然无穷,但基本之数则为阳奇阴偶。伏羲氏画卦时便发明极为简单的两画,以示无穷无尽的象数之源。
日本的相扑文化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代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为神道教义认为盐能驱赶鬼魅。相扑比赛在台子上进行。整个台子为正方形,中部为圆圈,其直径为4.55米。比赛时,两位力士束发梳髻,下身系一条兜带,近乎赤身裸体上台比赛。比赛中,力士除脚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触及台子表面,同时也不得超出圆圈。比赛在一二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便能决出胜负。相扑的裁判共由6人组成。主裁判由手持折扇“行司”登台担任,其余5人分别在正面、东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级是“横纲”。下面是大关、关胁、小结、前颈,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幕内”,属于力土中的上层。再次是十两、幕下,除此之外还有更低级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级叫序口。一个普通力士要想获得较高的等级是需要花费很大气力的;不经过艰苦努力,要想获得最低的等级,也是不可能的。
相扑(sumo)被誉为日本国粹,亦称角力、角觝。 始见于《日本书纪·垂仁纪》。奈良时代以后兴盛。719年(养老三年)朝廷设拔出司(后相朴司)。平安时代,每年7月有相扑节。镰仓时代以后作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纪末,出现营利性职业相扑。江户时代盛行职业性劝进相扑,江户成为全国相扑中心。明治维新时一时衰落。昭和初国粹主义抬头,相扑再兴。战后在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均有相扑场。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至今在各地民间仍颇为盛行。
印度瑜伽文化
瑜伽原音为“YOGA",驾车御马,马与车本为一体,即和谐,统一,一致等;瑜伽哲学认为,苦与乐,失败与成功,生与死等相应事物总是成对出现,这些是感官错觉。要将他们同等看待,即等同为一,就是“相应”。
对比之下,中华太极文化探究的是人与宇宙周易基础瑜伽动作简单舞蹈,天地之间的关系,从哲学层面上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日本的相扑是日本的国粹,从早期的祈福丰收神,到如今的一种全国性的比赛,万千人相争的锦标:印度的瑜伽是指导人们摆脱欲望,世间的一切,生与死,对与错,都是一样的,都是感官的错觉,体现为等同,即为“相应“。
太极也好,相扑瑜伽也罢,都是本国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存在意义,我们无法评价孰对孰错,我们要做的就是求同存异,尊重相异于我们的文化。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