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 > 正文

    风水堂:对待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

    2023-08-03 09:02 标签: 炎黄文化 文化 风水 读书 科学

    《四库全书总目.五经总义类后案》:“数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说,故一变再变而不已。”数,是中国古人对于事物的抽象理解,而其推演,符合数理逻辑;理,是中国古感人情于事物,而应以人伦道理;象,则是对天地万物——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乃至人的内心环境——的形象理解。“形象理解”,就是把万事万物“符号”化、“象形化”,而符号和符号之间,符号和事物之间,只需具备相似性,并不需要具备必然关系。这种理解世界的方法,我称之为“以象象象”。前一个“象”,是“符号”、“象形”,中间的“象”是比附、象征,后一个“象”是人类所感、观、知的事物、现象。《系辞》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文明,都出自“象”。“象”而后演为“数”、“理”。所以,我们的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房屋建造乃至农耕畜牧等等,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文字组成部分之一的《系辞》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因“象”成字,故曰“象形文字”。中国人所有的智慧——对待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自上古文明以来,都是“模拟”、“象征”,然后根据需要对这些“模拟”、“象征”进行推演、归纳、阐发,遂开数、理之流。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至近代西学东渐,方为之一变。

    周易玄学知识总结_周易玄学总结知识归纳_周易玄学总结知识大全

    人文始祖伏羲

    班固的《汉书.律历志第一上》:“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这句话是说,伏羲画八卦,“数”才由是而起。又“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算数”来表达事物,这也是顺应天道自性、天道变化的规律。这里“性命”不是生物生命,而是天性、天命。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所著《九章算术注.序》开篇即说:“昔在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暨于黄帝神而化之,引而申之,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道原,然后两仪四象精微之气可得而效焉。”这个说法,基本还是承续班固之说,而班固之说则源于《周易.系辞》。不过,从一个纯粹而成熟的数学家口中说来,则别有启发。

    周易玄学总结知识大全_周易玄学知识总结_周易玄学总结知识归纳

    数学家刘徽(约公元225—295)

    当然,在远古,譬如传说中“伏羲氏”时期,“结绳记事”与“象形比物”或同用于时,但是,“象形”之学是中国文化之滥觞,“数”之成“学”则为后起。据说,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的著作《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该书最早版本,得到确认的是南宋时期的传刻本。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土文物实证成书时间。而欧洲《几何原本》,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出土文物,都能证明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如果,没有直接实证来证明中国的“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出现得更早,那么,也只能猜测中国的“数字之学”要晚于“易象之学”。在中国来说,“数学”难免依于“象学”(即易学,“易者,象也”),则其发展受易学影响制约,也属必然。刘徽在他的《九章算术注.少广章》中就讥刺张衡:“衡说之自然,欲协其阴阳奇偶之说,而不顾疏密矣。”这是刘徽认为,张衡在确认“圆周”的时候,不是依据“数学”原理周易玄学知识总结,而是要去吻合“阴阳奇偶”之说,也就是“参天地两”之说。“参天”,就是“叁天”——自古以来,就有根据天周为“叁”而把圆周与直径比例定为“三”的说法。刘徽依据“割园”的数学办法,计算出圆周率,而因此讥刺张衡。而张衡又沿袭刘歆的观点。在张衡之前周易玄学知识总结,有个经学家、数学家刘歆:“易曰,参(叁)天两地而依数。天之数始于一……故置一得三。”为什么“天之数”可以以一抵三?有人认为,这是刘歆的观点:天是圆的,天的周、径之比是三比一。对刘歆、张衡的观点,《宋书.律历志下》记载祖冲之说:“至若立圆旧误,张衡述而弗改。汉时斛铭,刘歆诡谬其数。此则算氏之剧疵也。”这种“算氏之剧疵”,大概是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使是刘徽,在他的《九章算术注》中多有引用、借用《周易》之处。由此,“易学”对古代中国文明的影响作用可见一斑。

    周易玄学总结知识大全_周易玄学知识总结_周易玄学总结知识归纳

    古代科学家张衡(公元78年—139年)

    中国古人通过“以象象象”,构建人的内在主观意识与外在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并无必然性。而要让“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相互关系,成为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或者“学问”,就一定要让这种关系具有相当程度的必然性。在有些文化、有些民族当中,确立这种必然性的是宗教、神学,或者以逻辑为基础的“哲学”。而中国则是“易象”之学,甚至可以理解为“意象”之学。以“意”解“象”,以“象”征“意”。由于“意”与“象”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二者之间又需要具有必然性,如果不是依靠宗教的“笃信”、“奉行”,又不具备以逻辑为基础的“哲学”论证,那么,就一定要有别的方法构建二者之间的必然性,否则文化根柢便要动摇。不论“易象”基础上的文化传统好坏优劣,只是简单、粗暴地文化否定所带来的社会危害,远比文化本身不足造成的危害更甚。而每种文化,能够存在,必要具备自洽。中国自文化诞生以来,便无时不在构建“易象”文化的自洽。这种构建,既有民间自发,也有官方自觉;既有方术,也有官学;既有江湖术士,也有学院专家。这种主观意志与客观世界的必然关系——即文化自洽——的构建过程,也正是文化形成、文明演进的历程。

    中国文化这种“意”与“象”的关系构建,并不依据二者之间内在必然关系,而仅仅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所提供的“相似性”。因此,经验错觉,乃至为后世所诟病的错误,在所难免。试图将“意”与“象”之间的相似性,强要证为必然性,则是古人圣哲先贤的文化自觉。天象变迁、四时变化是客观的,其间的变化流转,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以之证“意”与“象”之必然,其为可行。所以,只要将某些自然规律与“易学”结合,则易学理论,自然“符合实际”——如此则自洽可具。把古代科学中真正属于科学的部分,代以经验形成的“意”、“象”,从而构建“意”、“象”之间的必然关系,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逻辑。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并不以科学、数理逻辑为基础。因此,才有西方学者“中国无哲学”之说。假如,必要以“逻辑自洽”衡量“哲学”,则中国之哲学并无。不过,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这个是另外的话题,将来再说。中国文化的“意象”、或者“象形”特点,虽然也能从客观上催生中国古代“科学”,但是,古代中国“科学”的先天不足也由此而生。在中国文化形成之初,彼时知识分子、专家教授们,无不以构建、阐释“意”、“象”之间必然关系为己任,这必然带来主观上的以“易”治“学”、以“易”释“学”,以至于以“易”制“学”。故有刘歆、张衡、刘徽之失。中医并非完美,其流弊源系于此。关于中医,以后讲。

    凡是科学规律,“援以易说”,皆勉强可通。这个时候,“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只要能够找到二者“相像”之处,说法便可以通畅。而世界万物,总有“相似”处。一句话搞定,“道皆相通”。如今,有人以量子力学的多态复合(薛定谔的猫)、光子波粒二象性等现代科学结论,来证明“易学”,便是如此。不过,如果,仅凭“易学”要推出“科学”,那就完全不可能。即便推出什么“学”来,也是无需验证真伪的学问,姑且叫“玄学”。其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数学、兵法、农业、医学等等,凡是能够解决客观问题的部分,必然合了自然之法,而非仅“意象”之学。不过,即便如此,大多也要“援易以说”,否则大概要被同侪讥笑为“没有文化”。

    讲了这些,一些深具中国文化自大情结的人,怕是要愤怒反对;不过,也请迷信西方文化的人们,别急着兴奋,以为我是要彻底推翻中国文化。实际上,我每天坚持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中也包括《周易》。是的,每天阅读,还不只是一个人孤独地阅读。还有很多真正以继承往圣绝学为己任的志同道合者,通过QQ群、YY群,一起阅读。中国之现代化,肇始于近代西学东渐;吾辈深信,中国现代之崛起,必要文化之复兴!真正继承中国文化,必先正本清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何说中国文化之源头未死,而中国文化复兴之在即?且待后文慢慢说道。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

    相关文章
    孔子为何不算卦?探究周易与孔子的关系

    孔子为何不算卦?探究周易与孔子的关系

    孔子为什么不算卦又问:孔子算卦吗?又问:可是我们老师说孔子算卦,还非常神。”《论语》说:“五十而学易。但是,孔子算不算卦?我为什么很肯定地说孔子不算卦呢?我并非说孔子从来没有算过卦,对古代“卜筮之书”...
    周易八卦的哲学概念、由来及意义

    周易八卦的哲学概念、由来及意义

    这其实就是“八卦”的由来。进一步地说,这种归纳与总结,既可以代表着古人智慧的一种高度,也可以将天地万物与现象包含在其中,而这正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理。二、“八卦”中的...
    周易的象与数:互卦之象与宇宙秩序密码

    周易的象与数:互卦之象与宇宙秩序密码

    《周易》有四个基本内容:象、数、理、占。因此,研磨《周易》,其“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研易者只有认真研“占”,才算得上全面了解把握《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