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在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项事业。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不断开拓新的生长点,充分彰显了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实践价值。
基本脉络: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回答重大时代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自然辩证法首先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受到重视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研究组成立。后来,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自然辩证法专业,培养了一批研究人才。在“文化大革命”中,自然辩证法研究受到一定的干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然辩证法研究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上世纪70年代末,有关科学问题的哲学讨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978年1月,经邓小平同志批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
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学者开始把现代科学技术当作一种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加以研究。与此同时,自然辩证法研究更趋专门化与多元化,论题日益丰富,论域不断开阔,逐步拓展为科学技术哲学,成为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哲学思考和探索的一门学科。上世纪90年代,许多学者重点开展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和知识经济研究,其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效益。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研究迅速把科学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并力求会通科学与人文,深入探讨自然与人、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等问题。
主要成果:学科分支逐渐齐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已经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技思想史等主要分支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自然哲学研究方面,主要涉及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关于自然观问题,集中研究了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所谓人工自然,就是被人类实践活动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学者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既要对天然自然进行改造,又要对人工自然进行控制,努力实现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平衡。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伦理原则、价值标准、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等。
在科学哲学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对科学本身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泛开展了科学哲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工作,对逻辑主义、历史主义等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不断深入。逻辑主义主要是对科学进行静态逻辑分析,历史主义则对科学进行动态发展研究。历史主义在科学哲学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进一步向社会学、人类学方向拓展,涉及科学背后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等一般哲学问题。对逻辑主义、历史主义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科学本身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在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学科的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也呈现出繁荣景象,量子哲学、数学哲学、生物学哲学、计算主义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在技术哲学研究方面,主要涉及技术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问题。我国技术哲学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领域和课题相当广泛。早期主要研究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政治、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等具体问题,后来逐步转向对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技术伦理学、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在反思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同时,相继提出了绿色技术、技术价值合理性、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人文关怀、技术之善等概念。随着科学—技术—工程—产业链条研究的进展,又开辟了工程哲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工程的本质和特征、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工程伦理等问题,是这一领域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方面中国历史自然哲学探索,主要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同现实联系紧密,包括与信息高速公路有关的STS问题、与发展轿车工业和房地产业有关的STS问题以及与休闲文化及其产业建设有关的STS问题等。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正致力于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透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科学的社会性质,重点探讨了学术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以及科学家共同体的范式、科学家的思想、科学技术政策、科学技术的资源分配、行政管理和知识界的科层制等问题。
在科技思想史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中外科技思想发展的历程、主要代表人物和一般规律。这方面的课题主要包括: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关系、历史的辉格解释问题、科学史案例(科学家或科学发现)研究、科学认识思想史研究、著名科学家生平和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研究、“李约瑟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演变研究等等。
未来展望:坚持科学研究态度,拓展研究广度深度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实践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相比还有差距,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需要不断拓展。
坚持科学研究态度。一方面,应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当前,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我们既要警惕漠视甚至反对科学的虚无主义倾向,也要纠正仅仅把科学作为一种工具的功利性态度。另一方面,应高度关注科技的负面效应。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应当对其辩证看待和分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人对科技采取了简单的乐观主义态度。事实上,科技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有鉴于此,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应进一步弘扬人文精神,对科技进行全面审视和剖析。
努力发掘新的生长点。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历史自然哲学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拓宽,出现了不少新课题。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课题,积极培育自然辩证法研究新的生长点。举例来说:第一,关于认知问题。应更加注重知识产生过程的经验研究,即利用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和哲学等多种方法研究人脑是如何产生观念和知识的,而不仅仅是用抽象的、思辨的方式来讨论。第二,关于科学文化哲学问题。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依然是科学,但它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活动来研究,而不是局限于认识论层面,因此既不同于传统的科学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哲学。第三,关于科学伦理问题。科学伦理不仅应研究科学家道德、社会责任问题,也应关注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科学价值负载问题、科学无禁区与技术有责任问题等。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